| ||
| ||
| ||
| ||
| ||
| ||
|
○ 陈佳麒 张瑚滢
今天,余杭正式进入主汛期,迎来汛期大考。
浙江防汛之重莫过于杭嘉湖,杭嘉湖防汛之重莫过于东苕溪。全长44.6公里的西险大塘便是东苕溪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
“西险”之名实以民生言之。西险大塘肩负着1500余万杭城百姓的生命安全,防汛责任重于泰山。为此,余杭区委、区政府积极履职尽责,紧锣密鼓地开展西险大塘提标加固工程,计划将防汛抗洪标准从100年一遇提升至200年一遇,让这个被誉为“杭城第一生命线”的古代水利工程焕发新光彩。
一部杭州史,便是一部治水史;一座西险大塘,守护了一座杭州城。如今山水清远,碧水安澜,谁又能想到几千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水乡泽国。那么,是谁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将“水患”转变成“水利”?
01 西险大塘因何而筑
苕溪得名于“两岸苕花胜雪”,令人难忘的是胡仔的诗,米芾的字。与温柔诗意的名字不符的是苕溪迅猛无常的性情。苕溪发源于天目,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像是悬在杭城头顶的一抔水。潘瑗《南湖水利论》说苕溪“汇万山之水于一溪,下关杭嘉湖三郡田庐性命”。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首当其冲的余杭必须要担起这个责任,修建堤塘以御水患。北宋余杭县丞成无玷的《水利记》的分析切中肯綮:“使是邑也,无堤防则野不可耕,邑不可居;横流大肆,为旁郡害。故余杭之人视水如寇盗,堤防如城郭。”
改造自然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作为浙江八大水系中唯一北流的水系,苕溪曾经也是东流的。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山势如此,水势亦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浙江迳县左,合余杭大溪”。“浙江”是“钱塘江”,“大溪”是余杭的母亲河“东苕溪”。数千年前,苕溪与钱塘江合流。
苕溪与良渚文明存在密切联系,或许正是古苕溪主干的顺势东流,降低了余杭北部瓶窑、良渚等低洼地区的汛期压力,良渚先民依托自然山体修建高低坝群,形成二道防线。在防御洪水的同时,蓄水形成人工湖泊,丰富饮用、灌溉、航运功能,形成早期城市,迎来文明曙光。良渚文明的消失也与苕溪有关。地理学家吴维棠在《东苕溪在杭州附近两次改道》中指出,苕溪第一次改道是自然力,洪峰下泄遭遇潮汐顶托,宣泄不畅,而北部地势较低,苕溪向北分流,良渚文明族群被迫进行搬迁。而第二次改道则是人力,通过西险大塘等水利工程的修筑,形成北折入太湖的现行河道。
东汉时余杭县令陈浑始筑溪南大塘(西险大塘的前身),引导东苕溪北流;同时期的会稽郡议曹华信修筑防海大塘,防止海潮倒灌。由此,一西一东两道屏障,拱卫了低洼的杭州平原,奠定了城市发展基础,让这片水乡泽国因水而兴,一跃成为“东南第一洲”。
02 西险大塘如何修筑
蔽芾甘棠,遗爱千年。西险大塘经历代余杭、钱塘县令接续而成,是延续1800余年的“民生一号工程”。西险大塘是宽阔的,守护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西险大塘也是厚重的,承载了人民对地方官的爱戴之心。
东汉陈浑开辟的南湖和唐代归珧开辟的北湖,与西险大塘形成了“两湖一塘”的防汛体系。南湖和北湖像是两颗明珠,起到了蓄洪分流的作用,不仅降低了西险大塘的防洪压力,而且灌溉了二十余万亩农田,极大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南宋之时,杭州改名临安府,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了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作为西面屏障的西险大塘,此时尤为重要。然而南北湖逐年湮塞,人口激增导致侵湖造田。为巩固“两湖一塘”水利系统,应对蓄洪分流能力降低的难题,必须不断增加西险大塘的抗洪能力。南宋淳熙六年,钱塘县分段筑塘,间以陡门,称为“十塘五闸”,总长17.5公里,成为西险大塘的主体部分。“五闸”的修筑让西险大塘的各项功能完全成熟起来,为都城漕粮运输、商旅航行、农田灌溉提供便利。
明清之时,因年久失浚,溪湖皆高,西险大塘的“险”达到历史顶点。一旦决堤,便是“桑田其海,下民其鱼”。《化湾塘碑记》《瓦窑塘碑记》《重修险塘碑记》等记载了余杭、钱塘县令殚力督率,乡绅、父老奋身董办,百姓按亩摊派出钱出力,共筑堤塘的事迹。民国杭县发动11个乡镇对西险大塘培修加固;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对西险大塘进行全面加固,改革开放以来,分别在1984年、1993年又进行了两次重大加固工程,21世纪以来,将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碧水安澜是历代政府的心愿,也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保卫战,洪灾的残酷令人心悸。《余杭通志》记载自南朝430年至2001年的1572年里,杭州有92年发生大规模水灾,平均17年一次。“6·30”是杭州人民惨痛的洪灾记忆。1996年6月30日暴雨成灾,最高降雨量达到343毫米,余杭水位达到11.08米,超过警戒水位2.57米。1999年6月30日,43万人受灾,8.3万人被洪水围困,受灾农作物3.13万公顷,1.07万公顷绝收。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众志成城之下,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锐身自任,手缚苍龙。“6·30”洪灾发生之后,铜锣声响彻堤塘,武警官兵迅速集结赶赴一线,党员干部自发上塘抢修。在抢险物资一时难以运到的情况下,村民抬来了准备建房用的预制板、木材,甚至拆了家中的门板。男女老少搜集各家的麻袋,灌进石子和泥土,齐心协力运到塘上。麻袋投下后被激浪冲得摇摇晃晃,党员干部奋不顾身跳入洪水中,用身体压住。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展现了大禹般攻坚克难的决心,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道冲不垮的铜墙铁壁。
03 西险大塘如何化险为安
元代诗人戴表元笔下苕溪两岸的农家生活令人向往:
六月苕溪路,人看似若耶。
渔罾挂棕树,酒舫出荷花。
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人间无限事,不厌是桑麻。
人民安居乐业的背后是西险大塘宽阔如山的肩膀,山水清远、碧水安澜背后是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我们应传承好这份踔厉奋发、百折不挠的治水精神,在新时代的防汛工作中做到居安思危、化险为安。
近年来,当东苕溪瓶窑段水位达到5.66米警戒水位时,西险大塘启动“百米一人”的巡塘制度,沿线的村民都参与了进来,巡塘队伍每组6人,一步一探,耳听八方,每日巡查、记录,守护余杭汛期的平安。
2003年6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杭州市余杭区西险大塘指导防汛工作,检查防汛物资。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防汛工作必须时刻绷紧安全弦,加强“守土有责”的责任感和“潮汛无信”的紧迫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做到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做好防汛抗洪抢险各项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针对具体防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要求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加强雨情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加强汛情灾情分析研判,强化应急值守和会商分析,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把握防汛抗洪主动权。
今日的西险大塘是杭城1500万人口的守护神,是阻挡苕溪山洪涌入杭城的唯一屏障,重要性远超历朝历代。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余杭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西险大塘提标加固工程,跑出浙江建设国家水网省级先导区的第一棒,切实将西险大塘打造为平安大塘、绿色大塘、惠民大塘,全力以赴将西险大塘建设成全国防洪标准第一堤。
铁骨铮铮的西险大塘,历经千难万险,百炼成钢。不可磨灭的是,“西险”之名背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