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作者科林·伦福儒曾三次到访良渚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八版)

本报讯 (通讯员 刘安琪 朱成琪 记者 宋晗语) 在近期出版的国际权威考古学著作《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八版)中,良渚作为这一版的“新颖之处”隆重登场,体现了世界考古学界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认可。

在第二编“发现人类经验的多样性”之第五章《社会考古学: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中,《中国复杂社会的形成:良渚》一文占据了整整两页的篇幅。

该书主要作者、世界权威考古学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先生,首先带我们回顾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发现,当时普遍认为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只能追溯到中国商朝。后来,随着二里头城址与良渚古城的发掘,这种说法受到了质疑。

文章从土地管理的规模、墓地内明显的社会等级来表明良渚已经形成早期国家,并围绕这两方面详细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城址、水利系统、墓葬、玉器与神人兽面纹纹饰。其中讲到:“良渚古城及其人工制品表明,在众所周知的商朝之前,就已存在某种形式的国家。”“早在商朝之前很久,中国的国家社会就在演进。然而,没有地方能见到比良渚玉器更为惊人的表现。”……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自1991年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考古学百科全书”,成为全世界各大高校考古学的经典基础教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称之为“风靡全球30多年的考古学著作”。如今,第八版更是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考古学提供了一种全新和准确的综述。

国际考古学泰斗科林·伦福儒三访良渚

“我是它的一个仰慕者”

“我不是良渚研究的专家,我是它的一个仰慕者。”这是本书主要作者科林·伦福儒2019年第三次来到良渚古城遗址考察时说的。这位年逾八旬的国际考古学泰斗强调,当时的良渚已经进入国家文明的阶段,它让人们对于中国早期文明的理解提前1000多年。

2013年和2017年,伦福儒两度到访良渚,他表示,中国新石器时代远远被低估了,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阶级制度已达到“国家”的标准。在2017年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伦福儒进一步断言,放在世界的框架下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它们几乎是同时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