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赣鹰 于洋 刘丽雯 傅博文 宋晗语) 昨日上午,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省人民大会堂开幕。

2023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全市将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其中“聚焦文化兴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中提出,“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创造更多可亲可观可感的城市文化IP”。

由此,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上升为市级发展目标!

“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这短短11个字,对余杭而言,意义非凡。从2022年下半年,余杭首次提出“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到2022年底区委十五届七次全会作出部署,再到今天被写入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时间仅仅半年左右,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对良渚文化的高度重视,也再次彰显了良渚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为余杭举全区之力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遵循和指引,更加坚定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重要嘱托。

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被写入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迅速引起与会的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市人大代表、余杭第一中学校长苏守康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他倍感振奋,接下来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地贯穿良渚文化教育,让良渚文化宣传和传承融入到师生创新精神培育中,在活动创设、课程优化、师德师风教育等方面更好地利用好良渚文化元素,助力“美好教育”成为良渚文化大走廊中的一颗明珠。

市人大代表、瓶窑镇里窑社区党委书记陆伟芳表示,良渚文化大走廊是无边界的,既是一种载体、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情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瓶窑镇是大走廊‘串珠成链’的重要承载地,里窑社区也毗邻古城遗址核心区,接下来我将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带动所在社区优化和提升城市环境,为擦亮良渚文化‘金名片’争光添彩。”

“‘良渚文化大走廊’把廊道式发展模式用到文化建设上,体现了余杭发展的新理念,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新格局,打开了杭州文化新空间。‘良渚文化大走廊’和‘城西科创大走廊’互动发展,勾勒出了余杭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的‘最美线条’。”市人大代表、余杭区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周锋表示,将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写进市政府工作报告,从“余杭行动”提升到“杭州举措”,充分体现了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良渚文化的重视。相信“良渚文化大走廊”,会成为世人认识杭州、感知中国、拥抱未来的重要文化旅游带。

市政协常委、大运盈通公司总经理赵海燕表示,将“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是杭州市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重要战略布局。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可以擦亮与杭州第三中心相对应的金名片,可以大力提升中华文明圣地的国际辨识度和国际影响力,并以此大力助推城西科创大走廊的快速发展。

市政协常委、区政协文史委主任郭青岭表示,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是可以产生国际辨识度的城市文化IP,应该将其打造成一个文化科技创意集聚的文化产业长廊。要多方协同、综合发展,把城西科创大走廊集聚的科技创新元素和文化创意元素相结合,吸纳美丽乡村建设、共富样板建设等带来的活力,形成一个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现象级长廊。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发掘和研究,通过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支撑大走廊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发展。

“这充分表明良渚文化不仅是余杭的金名片,同样也是杭州、浙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金名片。”市政协常委、杭州鲁尔物联科技有限公司CTO、联合创始人宋杰表示,余杭是创新创业的高地,不仅能在事业上追逐梦想、挥洒汗水,还能在拼搏奋斗之余,享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体会中华文明的厚重,这是余杭的优势和魅力,也是难以拒绝的吸引力。

阅读延伸

良渚文化大走廊,从地理位置上看,东起良渚、仁和,西至径山。以五千多年良渚文化为核心,大走廊将区域内两千多年运河文化、一千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以及现代数字文化等串珠成链,是一条展示文化绵延不绝、包容未来的开放大走廊。

余杭将“廊道式”发展模式运用于文化建设,高站位谋划启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和千年发展轴构成“两廊一轴”空间新格局,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向世界展示全面真实立体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实际行动,是立足区域竞争新态势、城市发展新趋势和余杭面临新形势作出的精准判断。

传承文明,承载未来。余杭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并将它作为城市新中心“文化地标工程”的首要项目,是坚持“以文化人”,是要求聚焦更高站位守护圣地,全力打造文化兴盛标志性成果。面向未来,余杭将以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为战略抓手,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城市、乡村、产业、生态协调发展,促进文化繁荣、文化兴盛、文化自信,实现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塑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