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梅围绕亚运主题挥毫泼墨

(记者 吴一静) 长着典型东西方混血的面孔,唐梅对自己拥有一个浓浓中国味的名字十分骄傲:“我的爸爸是中国人,姓唐;妈妈是匈牙利人,她一直热爱中国文化。我特别喜欢名字中“梅”字在中文里表达的深刻含义。”

6岁时,唐梅在爸爸的家乡沈阳上了一年学,也跟随妈妈泡在中国花鸟画培训班。就在那时,她第一次接触毛笔、墨汁、宣纸、砚台,惊叹于水与墨在宣纸上的交融,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也是在那时,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就如一颗种子,埋在了唐梅的心里。

从小对美术有着敏锐感知的唐梅,将中国的笔墨纸砚带回匈牙利,系统学习西方素描的同时,也偶尔到匈牙利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画与书法。直到两年前,她如愿考上中国美术学院。“这是所有中国画学习者心中的最高艺术殿堂。”唐梅说,“中国艺术就像一道光,吸引我一路追随到中国。我希望能向世界分享中国文化,让世界更了解这个魅力东方国家。”

开启与东方文明的深度对话

初见唐梅,是在中国画学院本科专业教室,她正与同学一起看导师陈磊示范水墨山水。她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时不时与老师、同学低声交流。

“唐梅可不仅仅能和我们作日常的对话沟通。”中国美院中国画学院教授陈磊赞赏地说,“我经常在课上分享中国画蕴含的哲学,很多中国学生都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唐梅却表现出特别大的兴趣,而且消化理解得很好。”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的中国审美和哲学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在唐梅眼中,汉字跟欧洲的字母单词不同,每个字就像是一幅画,一笔一画都讲究空间平衡。“中国哲学就很重视平衡,阴与阳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等等,我觉得都渗透在中国传统艺术之中。”

陈磊教授的惊喜,还来自于唐梅善于融会贯通。“西方美术讲究块面和立体感,而中国画更注重线条和空间感,唐梅的作品很有她自己的风格,就是把东西方特点都融合在了一起。”

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唐梅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与包容。“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百花齐放”这些都是导师口中的“高频词汇”。“我想,中华文化能五千年延绵不息,跟它有着强大的包容性有很大的关系。”唐梅的思考很深入,“陈老师总说很乐意看到像我这样的留学生越来越多,因为中国画并不是一味追求传统而不知进步,吸收西方艺术的思想,各取所长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让中华文明常青于世界文化之林。”

传播中华文明的动听故事

今年暑假,唐梅受邀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青年美术家赴新疆采风创作活动。其间,她同各国青年美术家穿行上千公里,相继前往吐鲁番、乌鲁木齐、石河子、乌苏、克拉玛依参观访问、采风创作。“这是我从来没见过的自然风貌,戈壁滩、胡杨林、魔鬼城都让我感到震撼。”唐梅从采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一组组展示新疆地域民族特色和人文风情的中国画作品,不久以后将在北京展出。

在这个过程中,唐梅更了解了“一带一路”和“丝路精神”。“我知道在匈牙利有两个很有名的瓷器品牌,他们就是向中国学习了制瓷技术,然后画上匈牙利的特色图案,在当地很受欢迎。我想这就是文化相融的方式,表达了中国哲学中的‘和合之美’。”

在杭学习期间,唐梅欣喜地了解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遗址就在余杭。“‘神人兽面纹’让我觉得古人太有想象力了。  (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就在我们良渚校区附近,它是我下一个写生的目的地,我相信一定很有趣。”

“我知道亚运会吉祥物‘江南忆’分别代表杭州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琮琮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良渚文化,这组吉祥物也是我们学校老师设计的,我觉得特别自豪。”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之前,唐梅和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20余位中外学子一起,围绕亚运主题挥毫泼墨,呈现不同形式的书法表达。

唐梅在红色的宣纸上郑重地写下“心心相融 爱达未来”。在她看来,这八个字表达的不仅仅是亚运会的愿景,也是自己内心的愿望:“越了解越热爱中国,我希望我能用笔墨讲述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的动人之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