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湖风貌

黄湖庙会现场

在青山·群响艺术季活动现场

都喜泰丽酒店(在建)

建设中的湖印晓庐住宅项目

2023年第十届长三角休闲体验季在黄湖镇青山村举办

黄湖中心小学

以“争当共同富裕排头兵”的奋进姿态,始终坚持“富裕富足、数智高效、和美共生”,全力打造更高品质的西部商贸中心镇,加快建设青山郭外、民富其中、和美宜居的“人间青山·烟火黄湖”……今年以来,黄湖镇争分夺秒抢先机、全力以赴拼经济,全域深化未来乡村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标杆示范。

近年来,黄湖镇坚持“生态为先、设计赋能”“农业为基、文旅融合”“以人为本、便捷优质”“数智为核、共建共享”等理念,围绕“人间青山·烟火黄湖”品牌形象定位,实施环境与景观、设施与服务、产品与业态、管理与保障四大方面的提升行动,相继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卫生镇、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样板镇、省级森林城镇、省级园林城镇等,去年还成功创建为省级AAAA级景区镇。根据创建标准,该镇高规格设计集镇导视系统和青山村导视系统,实施集镇景观提升。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新建青山村访客中心、王位山村游客接待中心、集镇邻里中心、青山崝健身步道等文旅设施。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黄湖镇党政班子看来,要建设“人间青山·烟火黄湖”,就必须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黄湖镇正以“时不我待”抢抓经济赛跑的先机,以“主动求变”扬起产业发展的风帆,努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

本版组稿/徐赣鹰 沈海松 姚玲玲

立足于黄湖独有的资源和区域特色

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在未来乡村落地

如今,未来乡村已成为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和重要平台。黄湖镇未来乡村示范带建设立足于独有的资源和区域特色,坚持以生态保护和公益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青山村的设计资源优势,将人才效应辐射至赐璧村、清波村,打造黄湖·国际设计产业聚集地、黄湖·生态创新共同体。依托现有资源,黄湖镇未来乡村示范带围绕“三化九场景”的建设要求,以“未来之窗”为中心向外辐射,以“三生走廊、青山创集、清波乐水”为特色组团,业态互补,串点成线形成“一心两带三片区”连片发展机制,打造生态特色鲜明、产业融合发展的未来乡村共同体。

以未来乡村建设推动传统乡村产业与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共享经济融合发展,力图达到未来乡村的永续发展,其中,青山村就是一个典型示范。作为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重点村,青山村坚持以生态保护和公益文化为主线,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统筹作用,做优做强主导产业,构建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黄湖镇携手阿里巴巴,强化资源链接导入,以青山村为试点,持续放大生态环境优势,丰富艺术设计产业业态,努力打造中国设计第一村,并辐射带动西部乡镇,全力打造成良渚文化大走廊的重要IP。近三年,青山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率达 47.8%,阿里U设计周分会场永久落户青山村,青山村案例获评全市唯一的省级“艺术乡建”典型案例。

为高质量推进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扩容增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党组织服务和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该镇还探索强村公司参与村庄建设、运营、治理的新模式,以市场化方式持续提升强村公司联村带农致富能力。

在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促动下,全镇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改革、搭建“自然好邻居”产业平台、实施“产业共富”计划等方面亮点频频。黄湖镇五村联合抱团发展,成立杭州和美乡村产业运营公司(强村公司),统筹盘活全域农文旅资源,提升建设开发和产业运营能力,打响“人间青山·烟火黄湖”的区域品牌知名度,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推动共同富裕。其中,青山村通过搭建“自然好邻居”产业平台,鼓励和引导村民为访客提供民宿农家乐、导览讲解和手工艺培训等服务。目前,参与“自然好邻居”计划的家庭年均可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实施“产业共富”计划,相关社区基金会、联合银行等基金理事会单位为农户提供文明授信、贷款贴息、创业保险等绿色金融支持。由村旅游发展公司邀请公益设计师,免费为农户提供客房轻量化改造设计,并组织开展餐饮住宿服务技能培训,帮助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在阿里巴巴的引流带动下,青山村相继招引西湖绸伞工作室、宋小馆、黄母山酒馆、1826摄影博物馆等20余家农文旅业态,年吸引游客量从3万人增长至5万人。

紧扣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

构建起城乡协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在未来乡村建设中,黄湖镇注重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创新创业集聚。该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施未来乡村招才引智计划、乡贤回归工程、青年创业计划、新时代农村工匠培育工程,力争至2024年青山村驻村人才达400名,全面形成人才引领优势。

针对乡村人才特点,该镇创新建立以驻村贡献度为依据的人才积分评价体系,配套制定“未来乡村”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筑深乡村人才蓄水池。其中,对符合条件的未来乡村人才,提供村内存量房屋租赁减免,对贡献较大的人才,支持以租赁方式使用村内闲置宅基地;个别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允许参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部分权益等。

依托青山访客中心建设打造人才共享办公空间,回收青山村闲置厂房建设未来乡村众创空间——青山青年社·龙坞里,打造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器,着力化解乡村人才创业空间短缺痛点。此外,还依托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等社会公益组织资源,开展技术咨询和结对帮扶,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便捷高效、全链受益的多元共享型创新创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

紧扣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黄湖镇建立城乡协作创新机制,构建“未来乡村实验区”全域创新体系,打造城乡协作共赢的发展格局。该镇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未来科技城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优势,推进城乡规划、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创新联动,进一步夯实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

去年以来,该镇密集策划和举办未来乡村设计师圆桌会、未来乡村分享会、不负青山-未来乡村建设成果展、文艺青山-青山非遗市集、乐游青山-未来乡村直播间等系列活动;承办“在青山·群响艺术季”、长三角休闲旅游体验季、中国自然科普教育高峰论坛、浙江省滑翔伞飞行锦标赛、觅野青山户外挑战赛等大型活动,展现了未来乡村建设成果,放大了未来乡村品牌效应。其中,今年7月,青山村成功承办阿里设计赋能乡村·在青山群响艺术季活动,邀请160余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国内外艺术家呈现100余个艺术项目,综合文旅收入达1200万元。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黄湖镇打破原有单一发展方式,把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共富工坊”运营中,以打造闭环产业链、创立自主品牌为核心,开辟了乡村共富全新路径。在前期规划阶段,即对各个“共富工坊”进行分工,统筹本土乡贤产业、外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各方力量,形成一条政府带头、企业参与、村民共享的“共富”产业链闭环。

如今,黄湖镇各个“共富工坊”功能各有侧重。青山艺坊、云顶茶坊负责生产环节,前者开展手工艺编织、传统制作,后者则注重“乡土字号”农产品品牌打造。绿水播坊、望月食坊负责展销环节,依托电商直播平台、乡村直播间等平台,拓宽当地手工艺、农产品销路。在集聚“共富工坊”品牌效应下,溪上农坊、嶺上乐坊与浙江大学、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开展合作,带动当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

为破解“未来”和“共富”的协同命题,黄湖镇将“共富工坊”建设融入水源保护、生态治理中,以环保理念厚植共同富裕生态底色,计划到2024年底打造12家“共富工坊”,助力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增长率达15%,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深入推进“农业秋实、工业跃升、文旅融创”

高质量发展,首先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黄湖镇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创新策源上求突破,在营商服务上出实招,继续大力实施“农业秋实、工业跃升、文旅融创”三大计划,特别是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作为稳预期、强信心、优质量、快发展的“硬支撑”。

今年以来,黄湖镇陆续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和民生项目,概算总投资超过10亿元,建成后将有效改变集镇面貌、招引产业项目、增进民生福祉,把“人间青山·烟火黄湖”的美丽愿景转化为黄湖大溪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如,由清波村和区交投集团共同开发的清波村村级留用地开发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黄湖的“中央商务区”。黄湖设计中心、爱尔多产业配套用房等项目则瞄准“美丽经济”,将进一步提升黄湖特色农文旅产业的“含金量”。此外,黄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提升项目已经建成,黄湖镇美丽城镇创建项目二期、田园竹海县域城乡风貌创建项目、黄湖大溪绿道虎山段新建项目正在或即将启动建设,将进一步提升黄湖城乡风貌,完善医疗保障,打造品质人居环境。

在工业用地存量有限的客观因素下,要破解土地资源和产业空间制约,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就必须下定决心淘汰落后、创新强工,实现产业迭代升级。为促进工业经济较快企稳回升,黄湖镇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优化产业空间,编制清波工业园区、王位山工业园区有机更新实施方案,完成加新橡胶和宏图密封件等工业地块征迁,整合产业空间面积超过17500平方米。同时,立足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链条延补建强上谋划项目。企业创新质效不断得到提升,斯诺康技术、凯贝奈特科技、永耀科技、先锐数码科技、衡康电子、诺富特时装等企业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工业互联网、工厂物联网、机器换人等数字化改造应用在黄湖镇蔚然成风,有力带动了全镇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心无旁骛谋发展、集中精力开新局、埋头苦干求实效。黄湖镇正努力把握全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要机遇,力争率先实现对未来生产生活生态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打造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的未来乡村建设黄湖模式,不断为余杭迈向“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新征程作出黄湖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