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勇军和妻子邓伟贞在施工现场

於承应绑扎钢筋

李友珍在搭设支架

走进交通工程施工现场,升降机上上下下,载着工人、材料到达指定位置;工作面上电光迸溅,焊工正有条不紊地焊接钢管;运料车穿梭往来,高空作业车高举车臂……目之所及,工地处处是抢抓工期的繁忙场景。

“好久不见孩子,快认不出了”

杭徽主线桥面工程项目现场,蒋勇军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他把手套往上一拉,继续指导工人干活。“这副手套是我之前绑钢筋时换的,眼看着又要换新的了。”蒋勇军说。

从最初的一线工人,到慢慢积累经验成为项目现场管理者,蒋勇军手下有了一支50人的团队。为了保障大家平安完成工作回家过年,蒋勇军这几天巡查得更加仔细,每天要在百余米的桥面上来回走两三万步。“大家都在外漂泊,为了能回家享受团圆时光,保障安全就像建设地基一样,容不得半点马虎。”

蒋勇军的妻子邓伟贞也在项目工地,说起回家过年,她抑制不住兴奋。这几年陪着丈夫在外打工,每次回家陪伴家人的时光在她眼里都无比珍贵。“我的两个孩子都在家上网课,好久没和他们见面了,视频的时候都快认不出来了。”邓伟贞表示,除了衣服和零食,今年她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份意外惊喜——学习机,方便他们在家查阅资料。

“重复上千次的绑扎,熟练了”

钢筋工於承应现在文一西路互通C、D匝道建设工地,一年下来他绑扎了100吨钢筋,手掌上的老茧和伤痕无声地诉说着工作的不易。

“天气寒冷,我们开工早、收工晚,冷的时候就算戴着手套,手还是不听使唤。”於承应一边说着一边进行绑扎作业。于他而言,每天重复上千次的绑扎已如庖丁解牛般熟练。“文一西路互通特别重要,我们每个动作都要对工程负责,对老百姓负责。”於承应如是说。

钢筋作为建筑的骨骼,承担着受力的重责,钢筋绑扎作业容不得半点马虎。於承应深知这一点,所以坚持严格的技术标准,确保工程质量不出差错。他参与的上一个项目在温州文成,现在又来到余杭工作,兜兜转转已有好几个春节没有回家。

“这些年在外面赚钱确实辛苦,尤其过节的时候特别想家。今年我要回去告诉儿子,爸爸参与了很多重要交通项目的建设,可以让他在同学面前‘威风’一把了!”於承应说。

“项目早日完工,再苦也值”

“我和老婆来杭州两年多,去年因为疫情没有回家。”杨德文和妻子李友珍一同在良祥路互通项目建设工地,记者见到他们的时候,这对夫妻正在进行支架搭设。

这是搭建牢固支撑体系的重要环节,操作零件多而精密,更需要严谨细致。杨德文的身上绑着安全绳,全神贯注地搭建横杆,在确保完全正确及稳固之后才进行下一根横杆的搭设。像这样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时刻,每天都在他们的指尖游走而过,时隔两年,这对夫妻终于要回老家云南昭通了。

“今年肯定要回家看看的,等下就打视频告诉大家这个消息。我很想孩子们,老人年纪也大了……”李友珍有些哽咽,“我们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所以选择出来挣钱。这两年没有陪在家人身边,感觉很对不起他们。”

“项目能早日完工,再辛苦也值了。”杨德文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

(记者 朱筱 陈名 通讯员 王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