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上一两个小时的车,来到附近的山林、草坪和溪旁,支起帐篷、天幕和烧烤架……要说目前最火的休闲方式,非露营莫属!

在径山镇小古城村,露营经济也带动了一批创业热潮。径山小伙陈轶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月,陈轶创办的“栖迟”露营开业,目前已实现了20多万元的营收。和大多数入行者一样,出生于1987年的陈轶也是半路出家。在杭州,他曾是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在大理,他经营过一家青年旅舍;如今,在家乡径山,他说找到了梦想的栖息之处……

记者 朱解语

与同学合伙回乡创业

希望“栖迟”能让大家短暂地休憩一下

栖迟营地藏在小古城村的一片竹林旁边,近处是苕溪和群山,距离陈轶家只有十五分钟车程。

在3500平方米的草坪上,搭建有13个地台,配备全套露营设备,加上蹦床、秋千、小舞台等,算下来总共投资了60万元。陈轶从去年开始着手筹备,合伙人是两个初中同学,一人负责前期的准备手续,一人主导户外场景的搭建,他自己则包揽日常经营和团队管理,还养了两条小狗,分别叫“小栖”和“小迟”。

有人说,陈轶的生活“让人羡慕却不敢尝试”。大学就读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后进入了杭州一家互联网企业,几乎天天加班到晚上十点。“每天的公交车都是从头坐到尾,非常疲惫。有一天下了车,我买了张火车票,跑到外地呆了几天。”陈轶说。

2014年,陈轶与朋友一起去了“文青”圣地——大理旅行。第一次体验住在青年旅馆,与一群陌生人迅速打成一片,这种纯粹、自然的生活方式深深打动了他。三年后,陈轶等来了一个机会——那家青旅正在招募投资人。下定决心后,陈轶背着行李就来了大理。

经营青旅的两年多时间里,陈轶带着客人环游洱海、夜行苍山,办过小型音乐会、户外音乐节,开农场养过孔雀、鸽子,在雨季组织采野生菌……旺季时,每晚入住客人超过100人。不料,疫情的出现,给青旅的经营造成了不小冲击,他的大理生活也按下了停止键。

回到家乡的一年多时间里,陈轶不断地寻找未来生活的方向。“有一天,初中同学打电话问我要不要一起做露营,我立马就答应了。”彼时,露营行业在杭州刚刚兴起,因为有经营青旅的经验,他对这种生活方式并不陌生。

陈轶说自己一直有个心愿:打造一个暂离城市喧嚣的“乌托邦”,让人们重拾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我们从古诗里摘取了‘栖迟’这两个字,意思就是短暂地休憩一下。”

在新兴行业里摸着石头过河

最想做的是推广家乡文化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的新入行者,陈轶说自己“每天都在面临新的问题”。

营地夏季该策划什么项目?冬季又要怎么经营?陈轶心里没底,坦言“要多学习,摸着石头过河。”他一边上网搜索大量案例,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一边探访周边营地,优化场景布置的思路;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内容和玩法,未来还想尝试自然教育和研学,“希望小朋友去大自然体验,而不是只从课本里认识世界。”

目前,营地已与飞猪平台达成了联名合作,陈轶也准备邀请更多的旅游博主来营地探营体验,想着对接更多平台,将“栖迟”这个新生品牌打出去。

4月,疫情期间,陈轶还为5个防疫卡点的志愿者送去了几十份煲仔饭。聊到家乡,陈轶高兴地说,“径山人热情、好客,只要你来,肯定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你。我希望通过‘栖迟’,将径山茶、茶文化等家乡文化推广出去。”

据悉,小古城村目前共有4个露营地,总规模300多亩,可接纳1500多名游客。“2020年,我们村的综合旅游收入达2900多万元,去年达到3900多万元,这里面的增加额很大一部分是露营带来的。”农村职业经理人唐文铭说,“今后会继续挖掘本地特色,做好深度开发。”

招募了5名志趣相投的义工

见证了许多感人快乐的瞬间

在营地,陈轶既是主厨、咖啡师,还要运送食材,每桌都要“长途跋涉”跑上两三趟,九点营业结束后再收拾现场,一天下来着实是个体力活。

陈轶招募了5名义工,都是来自天南海北,志趣相投的年轻人。1993年的江苏小伙小吕,之前在三亚做冲浪和潜水教练,因为好奇山居生活和露营体验而来。1999年的内蒙姑娘小许,从成都辗转来到径山,原本打算停留1个月,因为深深爱上了当地的清新空气和美景,现在准备延长到3个月。

目前,露营正处在风口上,不乏有人一年做十几个营地的,陈轶却表现得不急不躁。

咖啡是亲手冲泡的,饮料准备了十几种,为了防止“浅尝辄止”影响露营的体验感,在烧烤和火锅之外,他还特意配备了煲仔饭和各类厨具。

在用心做好餐食的同时,陈轶和伙伴们也努力把营地的气氛拉满。在天幕的阴凉下,客人们做饭、聊天、玩桌游,当夜幕降临,露天电影放映起来,周边氛围灯星星点点,人们围着篝火唱起歌,间或聊起各自经历……

在营地,陈轶还见证了一场连夜准备的求婚,现场掌声雷动,大家沉浸在感动与喜悦之中。“在大自然里,我们更容易分享快乐,也更能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陈轶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