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在径山双溪漂流的起点,一对有爱的“80后”余杭夫妻在这里盖了幢依山傍水的小别墅。推门见山,雾气缭绕,从阳台向外看就像置身山水画中。阳台摆了几张休闲茶几,还有一些精心养护的小盆栽。坐在这里喝杯茶、发发呆简直是一种享受。
走进房间,记者闻到一股淡淡的木质香。一问才知道,房间装饰、床头、房门和所有的楼梯都是实木做的,“楼梯用的是菠萝格木料,15个房间都精心设计,整体装修算下来超100万了,就是为了营造这种复古的感觉。”女主人沈银霞告诉记者。
这幢乡间小别墅,不仅是汪宇和沈银霞的新家,更托起了他们的“第二次人生”。多年前,他们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拼,如今再回到生养他们的家乡,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几年下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家门口创业 开启“第二次人生”
从20岁时初识一见钟情,到现在结婚13年,汪宇和沈银霞笑着说两个人是“风风雨雨,夫唱妇随。”
两人原先在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汪宇做销售,沈银霞做文职,夫妻俩肯吃苦,头脑又灵活,工作做得很不错,小日子也是蒸蒸日上。
但外面纵有千般好,家里总有一份牵挂让他们放不下。“爸爸年龄大了,有近300亩茶园要管,还要卖茶叶,有些力不从心,我们也不想看他那么辛苦。”汪宇的父亲汪青玉是双溪村第一批种径山茶的农户,一手创办了“青玉茶厂”。作为“茶二代”,汪宇从小就跟着父亲炒茶,“径山茶的手艺如果丢掉了太可惜,总归还是家里好,那不如就提早回来,慢慢接手。”
一年中茶叶季就忙那么几个月,其他时间也得找点事情做,夫妻俩盘算着开民宿,就盖了这个小别墅,一层自己住,另外几层做客房和活动室。起初,完全没有民宿经营经验的他们四处取经学习,“我们径山这边做民宿的人建了群,大家互相交流和帮助,做生意嘛,合作也是共赢。”
就这样慢慢摸索,民宿装修费了些心思,客单价不算高,房间多可以满足很多团建客户的需求,加上夫妻俩热情大方、待客周到,老客带新客,从2019年开始做到现在,民宿的生意越来越好了。
每年5到10月都是接待旺季,尤其是周末,基本上都有客人过来住。在经营上,夫妻俩人配合默契,汪宇下厨房做厨师,烧得一手好菜,沈银霞则包揽接待、洗刷、搞卫生。沈银霞透露,节假日客房紧俏,基本提前一两周就会被预定完。
夫妻俩的民宿有个朴实的名字——“兄弟民宿”,起因是两人有两个儿子,都在双溪小学上学,“我们一合计,要不就叫‘兄弟民宿’。”说到这儿,夫妻俩幸福地相视一笑。
年轻客户多了 方言直播带货拓宽茶叶销路
汪宇从小跟着父亲做茶,肯吃苦又肯钻研,在做茶上颇有自己的见解,这几年也积极参加茶艺培训。他们看茶做茶,不断尝试改进径山茶加工工艺,同时把目光投向更多创新种类,着手径山红茶、白茶、龙井等新品制作与研发。
除了在做茶技艺上创新提升,在茶叶销路上,夫妻俩也有新的尝试。“我一般吃完晚饭就直播一会儿,卖卖家里的茶叶,起初只想试试水,没想到效果还不错。”沈银霞边说边给记者展示了她的抖音账号。
从去年起,沈银霞尝试在抖音直播带货,用径山方言录生活短视频,目前已积累了近4000个粉丝。“现在年轻客户多了,每天都有通过抖音下单的客户,还有客户会通过朋友圈下单,现在每天都要快递发出几十斤茶叶。”除了父亲汪青玉多年经营留住的老客户,由于茶叶品质好,很多新客户也变成了老客户,家里的茶叶基本不愁卖。”沈银霞告诉记者,其实茶叶和民宿是相辅相成的,“买茶叶的老顾客来家里住几天,都慢慢处成了朋友,加上茶叶品质好,就不怕留不住客户了。”
返乡创业五年 始终牢记父亲的叮嘱
返乡创业五年,夫妻俩从刚开始的畏手畏脚,到现在完全接手茶叶种植、炒制、销售,创业的信心更足了。
目前,汪宇正在茶山上建造炒茶的设施用房,还要建200多平方米的厂房,这样,茶厂就可以从家里搬出去,以后再把一楼打造成宽敞的活动房,客人就能玩得更舒服些。
谈起创业经,汪宇说,“爸爸做了一辈子茶叶,他希望我们心怀感恩,踏踏实实做下去,记着帮助过我们的人。”父亲汪青玉的叮嘱,既是老一辈创业者的肺腑之言,也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做茶、做人、做事,缺了哪一样都不行。
现在,汪宇一家的小日子过得很安逸,不用出远门打工,在家门口就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一年还有几十万的收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开民宿有政策补贴,种茶树有农业部门扶持,还有好的政策,回家乡发展比‘漂’在外面更好些。”沈银霞说。
记者 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