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晨曦 倪明伟/摄

○ 张侠忠

南湖于我而言,同老余杭周边民众一样,多次见面,互不陌生。但我还想说说这次感受到的南湖。

湖畔的堤坝上,踏青的人在平整干净的堤坝上放慢了脚步,放缓了节奏,也放松了心情。有人驻足望望迷蒙的远山,有人偶尔定睛看看潋滟的湖光,也有人摘下口罩,任湖水送来的阵阵清风轻吻脸颊,还有人盘着腿席地而坐,嗅着草木和湖水的味道,自由呼吸着清鲜的空气。无论是谁,在这里,都能饱尝一番春的味道。

我夹在踏青的游人中,漫步于堤坝之上,也不再行色匆匆,过上了一种慢生活。

堤坝一旁的斜坡上长满青草,斜坡被遮盖得严严实实,任由墨绿肆意渲染。“绿堤”两字瞬间从我脑海里蹦出来。这还没完,靠湖一侧还有大片大片的芳草地,像是专为人们精心铺展的巨幅绿毯。人们当然不会辜负春天,在沐浴着暖阳的同时,支起一顶顶花花绿绿的帐篷。

一顶顶帐篷像草地上盛开的一朵朵大花,人们就住在这花朵之中,这是“安营扎寨”,尽享春色又想让春光永驻的意思吧!一个穿着漂亮裙子的小女孩可能是住“腻”了,叫上其他几个女孩,绕着帐篷玩起了捉迷藏,她们就像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彩蝶。

草地上,除了一顶顶帐篷,还有一个个欢蹦乱跳的男孩子。他们乐不可支,手里拽着长长的线,扭着头看着天疯跑,“忙趁东风放纸鸢”。会放的不会放的都来了,布做的老鹰、燕子、蝴蝶,忽飞忽落,忽东忽西,让湖畔这片天地更缤纷。

有两只风筝靠得越来越近,风筝的小主人顿时变了脸色,急忙收线,唯恐躲之不及。线在他们手中松松紧紧、收收放放,只为躲避那个纠缠不清的“肇事者”,但是两根线还是缠在了一起,一时难解难分。他们只好耐心地听天由命,“化干戈为玉帛”。而当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缠绕在一起的线收得差不多的时候,旁边的大树又设了一道关卡——线缠在树枝上。放风筝的孩子只好又与大树耳鬓厮磨,过了好一阵子,才把风筝从树上“请”下来。

大块大块的草地衔接着原生态的湖面。如果说,南湖加上北湖,是余杭大地上一双明澈千年的眼睛,那么湖边微风中摇曳的芦苇荡就是一眨一眨的长睫毛。虽然“芦花飞雪”的日子早已远去,青翠的苇叶苇秆尚未回归,但是它们挺过了漫长寒冬,依然昭示着生命的韧性与希望。

南湖很大很大,站在高高的堤坝上,极目远眺,也很难将整个湖尽收眼底。湖水清澈透明,时时泛着微波、荡着层层涟漪,锦鳞游泳,浮光跃金,似乎深不见底。湖的西面与南面是一些山,有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的味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绿水青山,白云蓝天,皆齐聚于此,都想来照照这面巨大的明镜。

大大小小的岛镶嵌湖中,人称“南湖十八墩”。几个大的岛上草木丰茂,想必应是鸟的天堂了。鸟择良湖而栖。据说每年候鸟南迁,有数以千计的候鸟来此,或定居,或歇脚,或停留,这片原生态的水域成了绿头鸭、斑嘴鸭、苍鹭等水鸟繁衍生息的所在。鸟儿们时而追逐嬉戏,时而觅食游弋,时而谈情说爱。一对对情意绵绵的水鸟,应不啻于湖畔上一对对牵手而行的情侣吧!

余杭南湖,应是郊游打卡的必到之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