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泵业厂区车间

五星铝业有限公司车间

钱江压缩机有限公司生产线

威仕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华光焊接新材股份公司生产车间

诠世传动有限公司减速机产品生产线

盈江机械千斤顶出口产品

2021年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48.44亿元,增速16.7%,居全市各县(市、区)第2位,分别高于省、市平均3.8、6.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1.1%,占比居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245.81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居全市第2位;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6.5%,增速高于全市平均28.1个百分点——这是余杭区工信经济领域新近出炉的一组数据。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余杭区行政区划优化调整之年,这组数据无疑是余杭经济稳中调优的重要诠释。

据统计,2021年,余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区GDP增速9.2个百分点,其中高端装备、数字经济制造业和健康制造业分别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3.31亿元、34.98亿元、31.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4%、23.1%、133.8%。在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到79.7%、51.1%。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制造业、健康制造业增速均超20.0%。百强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57.36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63.3%,同比增长28.5%,高出规模工业平均11.8个百分点。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9.56亿元,同比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11.7%;实现利润总额85.91亿元,增长26.3%,两年平均增长32.3%。多组数据明显体现出,余杭是把内部产业结构趋优作为第一要务,整个工业经济呈现出“优势产业稳健发展、重点企业带动力提升、企业效益趋势向好”的显著特征。                               本版组稿/徐赣鹰  赵玮  徐川善

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轮驱动”

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协同”

刚刚过去的2021年,余杭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坚持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轮驱动”,聚焦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协同”,充分发挥未来科技城、钱江经济开发区、良渚新城三大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平台镇街良性互动,持续巩固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努力提升制造业质量效益,助力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为余杭打造成为未来城市样板地、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和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贡献了工信力量。

在做大数字产业“盘子”的同时,余杭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生态体系结构,以丰富的数字产业层次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余杭发挥vivo、字节跳动等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招引仁和里·长三角数智经济产业园、美的电商等数字经济亿元以上重大项目63个,总投资额超410亿元。在数字产业引领下,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新能源协同发展的新兴产业体系正在余杭“生根发芽”,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围绕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星”产业集群,余杭聚焦共性技术、高端产业、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实验,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生态体系。目前,余杭区人工智能产业群已入选首批省级“新星”产业群培育名单,将继续依托中国人工智能小镇产业平台,不断推动人工智能相关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资源集聚,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集群高速发展。

对制造业投资“重兵布防”

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

从制造业龙头企业具体案例看,2021年也收获了喜人业绩。其中,国家工信部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华光新材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产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产能利用率达100%。该公司现有钎焊材料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将扎实助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能利用率。年产4000吨新型绿色钎焊材料智能制造建设项目目前处于建设阶段,预计2022年底前可实现项目投产。目前,该公司将新能源领域作为发展新航道,相关产品已逐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高压直流继电器、新型动力电池陶瓷密封连接器等领域,未来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销量会呈现高速增长。当前,以华光新材、和顺科技、卡涞复合材料科技等一批企业的强势崛起为标志,余杭区正按照浙江省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要求和产业需求,做优提升行业关键基础材料,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材料,谋划发展前沿新材料,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制造业投资是关联社会总供给和工业产能投放的关键因素。稳定制造业投资是余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余杭区对制造业投资工作可谓是‘重兵布防’,余杭从部门到平台、镇街坚持抓过程管控、强项目攻关、促智能转型‘三管齐下’,取得了很好效果。我们重点跟踪已供未动工业用地项目,通过督查通报等形式,加大供而未动土地清理力度,落实专人跟踪10个计划总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切实推动工业项目落地。”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1年以来,余杭区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导向,重点加快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步伐,推动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全面提升传统产业质效水平。2021年,共推荐杭州沪宁电梯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只创新型G系列缓冲器生产线建设及技术改造建设项目”等3个项目申请2022年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方向转型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探索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按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三层次梯队,分层分级扩大“未来工厂”培育基数。大力支持南方泵业、炬华科技、益利素勒等行业龙头率先建设省级未来工厂,带动产业链企业协同推进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改造。推动中小企业部署应用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系统,全面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水平。

强化资金、人才、空间等要素支撑

企业梯度培育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以来,余杭区坚持政策引领,强化对资金、人才、空间等要素的支撑,坚持规模和效益并重的思路,鼓励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企业梯度培育取得了积极明显成效。余杭聚焦“产业链”提升,开好换挡提速“山地车”。坚持“盯高端、填空白、强基础”,加速推进余杭产业提档升级。推动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首台(套)研发,协同攻关一批“卡脖子”技术,加速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双百计划”“鲲鹏计划”“雄鹰计划”,加快构建龙头引领、中坚强大、活力充沛的“雁阵式”企业梯队。根据产业特点、企业规模和成长阶段,创新布局构建龙头引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加大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从人才、空间、资金、信息、公共服务、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和保障。

据统计,2021年以来,余杭区汇聚国家级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省级隐形冠军等高成长性企业18家,其中11家列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杭州市第一。当前,余杭区正深入谋划实施企业成长“星阵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坚持创新引领,强化精准服务,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面向制造业中小企业,聚焦工业“四基”领域,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及航空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主攻方向,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标杆引领与面上推广相结合、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壮大规模总量和提升企业质量相结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推动全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打造数字化多跨协同应用场景

实现高效精准涉企政策匹配

2021年以来,余杭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加快推动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打造政府侧和企业侧多跨协同应用场景“E企成长”,实现高效精准涉企政策匹配。与此同时,余杭将企业服务体系数字化改革的重心放在“企业码”镇街级专区建设上。不同于区级平台,“企业码”镇街级建设从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推出高频使用的应用场景。“比方说企业以往要进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需要知道是否符合标准。现在,企业只需要把自己的信息填到应用里,系统就会自动判断,并给出分析,告知企业还缺少什么材料,也会给企业的下一步发展提出建议。”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作为试点的“企业码”五常专区获批全省镇街级创新应用试点,已上线“码上走访”“码上政策”“码上服务”通用模块及“易企人才”“易企科创”“易企空间”等特色模块,累计处理企业问题风险405条、企业需求72条。接下来,余杭将在各镇街内全部铺开建设“企业码”系统,加快形成“入库—服务—评价—反馈”的闭环工作体系,切实提升助企“实时链接”能力。

余杭还将数字化改革扩展至工信领域。目前,余杭正以工业设计领域需求为应用“切口”,搭建面向浙江、辐射全国的“工业设计引擎”平台。同时,余杭抢抓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大脑建设契机,打造以产业大数据为基础的产业治理和创新服务体系,在智慧医疗、高端器械、检测试剂、创新药等重点细分领域加速创新发展。

与企业服务线上平台相对应,余杭推出企业长效服务机制,形成“企业诉求问题收集发现—分析交办—督察督办—意见反馈—经验总结”的闭环工作体系。在该区综合协调办公室统筹下,细分为6个企业服务工作专项组。其中一组,便是专职服务于工信企业的工信企业专项组。平时,驻企服务员队伍会下沉到企业一线,通过靠前服务及时获知企业需求,并进行信息共享、政策宣贯、项目推进等。在一系列数字化改革探索下,提质增效的驻企服务,打通了政府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余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