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袁枚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 者:林贞标 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

作 者:任溶溶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 者:徐鲤、郑亚胜、卢冉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作 者:三三 出版社:三联书店

作 者:李调元、李化楠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 者:马守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 者:沈嘉禄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随园食单》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讲的就是一个“吃”字。人人吃饭,却不是人人识得此中真味;虽然每日三餐都在吃,但真正懂得吃的人很少。袁枚,就是这种能吃会吃、知味懂味的主儿。他虽是君子而未远离庖厨,不仅喜欢吃,而且每吃到佳品都会记下来,集四十年之功,留下了被后世视为枕中秘籍的《随园食单》。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烹饪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之作,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烹饪的成就,记载了乾隆时期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的300多种菜肴点心,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近300年来流传甚广。

《随园食单》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十四个部分。须知单和戒单分别提出饮食操作的要求和应当注意的事项,其余十二部分记述了当时流行的300多种菜肴饭点,以江、浙、皖三地风味居多,堪为一部享誉古今、驰名中外的代表中国饮食文化及烹饪方法的名著。

《玩味上海》

提到海派,你会想到什么? 是万国建筑的人文风情还是石库门里的家长里短?……《玩味上海》里的海派是由马兰头、腌笃鲜、小馄饨、响油鳝丝、小笼包构成的。

“筷子轻轻地夹起小笼包,小心翼翼地移到嘴边轻咬一个小孔,然后慢慢吸出汤汁,再把剩下的包子点一下姜丝蘸醋……”如果不这样温柔地对待这个包子,它就会顽皮地“报复”你,汤汁溅到你的眼镜上,或是烫到你灵魂出窍。林贞标笑着说道:“一口汤汁或许就是你钟情于上海的味道。”

作者林贞标多年以来在上海走街串巷,书中写了许多他吃到的令人念念不忘甚至魂牵梦绕的美味佳肴,还写了许多他与上海这座城市里的人和物之间的往事趣闻。有铭刻在城市味觉上的独家记忆,有上海滩厨界的名家怪才,有经营有道的气度和生活用心的温度,还有佳人雅趣、岁月故事……

书中分享十几款地道的海派菜,如大闸蟹、炒螺蛳、开洋葱油面等的正确入手方式,以及相应的古法烹制的老店铺,从大饭店到小馆子,不一而足,可满足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要。

《宋  宴》

75道宋时菜式,依据20余部宋元典籍文献细致还原;上至宫廷盛宴,下至平民餐桌,包含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餐点,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精心布排;从食材用料到制法步骤,用量精确、说明精细、配图精美,上手便可操作。一本《宋宴》可谓妙梗暗藏,读起来乐趣横生。

要说谁最有口福吃遍《宋宴》整本书75道美食,大概还是金庸笔下的洪七公。《射雕英雄传》的故事背景正当宋时,洪七公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他是最有可能吃遍宫廷宴、文人菜以及市井小吃的唯一人选。先后两次进宫,在御厨一藏就是3个月。此外,洪七公与黄药师、段王爷是旧日好友,更懂得欣赏“莲房鱼包”“雪霞羹”“山海兜”之类文人菜的风雅。至于市井美食,虽是丐帮帮主,洪老帮主并不完全遵守戒律,花炊鹌子、羊舌签之类的酒楼大菜都吃过,到了华山连蜈蚣都要大快朵颐一番,更别说杭州城里的贺四酪面、宋嫂鱼羹了。

读一本《宋宴》,把那些读过却没吃过的美食串起来,这一份纸上谈吃的乐趣,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呢。

《小时候的风味》

年味,是人们回忆里那些鲜明且热烈的风味——那些带着浓浓乡愁的家乡美食,那些伴随成长的故乡风景,那些一直在变与不变中徘徊的家乡风物。

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小时候的风味》,带着我们走进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的儿时记忆,和老先生一起回望他的童年、重温他儿时的风味,一起去探寻年味儿的踪迹。

书中,任溶溶先生告诉了我们他儿时在广东过年关于瓜子的习俗——“红瓜子”。尽管不同地区过年时嗑瓜子习俗略有不同,但这并不妨碍嗑瓜子成为过年走亲访友、拜年问候、提升感情的“辅助神器”,开着电视当背景音、边嗑瓜子边聊天,这便是过年时平民化的情调与年味的缩影。

在书中,我们看到一个在童年记忆里寻找儿时风味的老人,能看到这个老人在追忆小时候的美食,回味小时候的零嘴,回忆小时候看的戏、看的书、听的曲。肠粉、南乳、芋头糕、马拉糕、云吞、蚕豆、京戏、武侠片……任溶溶先生还有许多留存在记忆中的“小时候的风味”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烟火三十六味》

食物自何处生长?味觉从何处而来?三十六篇色、香、味俱全的饮食笔记,从产地、市集、家宴、小吃、餐馆等不同视角,呈现中国六个富含特色的味觉目的地:南京、苏州、台州、四川、潮汕、云南。

自加入饮食杂志《美食与美酒》编辑部,作者开始有机会进入后厨,近距离观看烹饪过程。数年间,作者每天辗转于各个餐厅,看着大厨挥刀炒菜;拜访食材产地,跟着渔民与农户抓蟹挖笋……“我逐渐意识到,原来食物最初的样子不在餐桌上,也不在各方交易的市场内,而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顺着大城市里的餐桌与厨师,向上溯源,我慢慢开拓出新的采访计划,开始了一场漫长的食物旅程。”

作者深入街头巷尾,挖掘城市角落,将食材、味道、市集等日常的生活表层与潜藏的历史、地理、文化心理有机关联,从餐桌上的酸甜苦辣咸到市集上的牛羊海鲜瓜果,一饭一食都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通过作者的走访和实录,食物之味与人生之味真正交融在一起,日渐远离的烟火味道又有了崭新的面貌。

《醒园录》注疏

《醒园录》是四川饮食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古典文献,由巴蜀才子、文学家、诗人李调元与其父亲李化楠合著(李化楠手写记录,其子李调元整理、增补并最终印制传世)而成,是四川有史以来第一部饮食菜肴专著,对引领川菜菜系的发展起到开创之功。

李化楠宦游江南多年,见识、创意了很多美食,以浙菜、粤菜为主,并和川菜融合,最早开创了“江南菜川做”“川菜江南做”的风气。现存的《醒园录》成书中记载了120多道菜式,上卷主要记载荤菜的做法和保藏方法,下卷主要记载糕点、蔬菜、酱菜、饮品、乳品、蛋品的制法。书中记载菜式做法非常详尽,可复制操作性强,超越了一般文人体味、感觉式的美食记述。该书记载了相当数量的江浙菜式,但多有川式的改造,比如“煮燕窝法”:“用熟肉锉作极细丸料,加绿豆粉及豆油、花椒、酒、鸡蛋清作丸子,长如燕窝。将燕窝泡洗撕碎,粘贴肉丸外包密,付滚汤烫之,随手捞起,候一齐做完烫好,用清肉汤作汁,加甜酒、豆油各少许,下锅先滚一二滚,将丸下去再一滚,即取下碗,撒以椒面、葱花、香菇,吃之甚美。或将燕窝包在肉丸内作丸子,亦先烫熟。”

《山中取食记》

《山中取食记》一书由“终南山居篇”和“寄庵料理篇”两个部分组成。作者通过自己在终南山寄庵制作的素食品种,展示出素食文化的琳琅满目与丰富多彩,让人从中感受到,素食并不意味着单调乏味了无情趣,其实也蕴藏着“诗与远方”的情调。

在书中,作者将自己在踏访终南山寻找食材、采摘食材,在寄庵里选择食材、烹制素食的过程,用简洁而生动的文字,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呈现。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看到,素食的品种花样百出,令人目不暇接。诸如:水蒿菜团、百岁羹、椿芽豆腐等等。丰盛的素食,一一从纸上活蹦乱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刺激着人们的味蕾与感官。

在全方位呈现素食文化的同时,作者还将每一道素食中蕴藏的历史与文化娓娓道来,让人受到知识的浸润,精神的洗礼。

作者在《山中取食记》一书的“序”中指出,素食者有三种益处:卫生、卫心、卫性。在书中,作者通过一道道素食,分别呈现其不同凡响的功能与作用,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清欢生活别有风味,素食日子滋味绵长!

《手背上的一撮盐》

沈嘉禄写美食文章,写的不只是美食的模样和滋味。他认为,人与食物的关系是平等的,怀有感恩之心、惜物之心、谦卑之心,笔底就能带三分感情。

“手背上的一撮盐”是沈嘉禄对伏特加的体验。在进口食品博览会上,一位亚美尼亚美女介绍一款云雀牌伏特加的喝法,先将盐快速吸入口中,再将伏特加一饮而尽,将酒在口腔里含一会儿后再慢慢咽下,这样,伏特加就会非常醇厚、非常甘甜。

这本《手背上的一撮盐》通过食材与美食的来龙去脉,梳理食事与国家兴衰的关系,与文化交流的关系,与城市文明进程的关系,除了故事本身生动有趣,又有常识与通识及作者情绪的起伏跌宕,还有更多的思考与读者分享。不同的读者可以从该书中寻到不同的需求、生出不同的共鸣,餐饮人士读了知味,好吃分子从中分享了美味,寻常书友则读出了生活趣味,进而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上海人的集体性格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天下最好吃的美食都在书中,都写在了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