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赣鹰) 2021,见证着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余杭巨变”。这个城市的经济地理正经历多元变革因素交织的深刻重构。打造创新余杭、品质之区、文明圣地——余杭的城市品牌定位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余杭作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核、增长极、策源地的角色从未像今天这样凸显。

把创新势能转化为强大发展动能

余杭向真正的“平台级城市”跃升

2021年,余杭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快推动产业和城市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产业生态布局和产业能级显著提升。作为杭州城市新门户、“站城一体”的杭州云城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这个规划区域面积58平方公里的杭州云城将成为未来城市典范,彰显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使命担当,助力整个余杭成为一个真正的平台型城市。“五一”假期16000余名施工和管理人员坚守杭州西站枢纽建设工地,正是对云城速度的生动注解。2022年亚运会前,这个“轨道上的长三角”节点工程将完美收官、展露风采。

与杭州云城无缝对接,杭州未来科技城强力链接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高校、科技引擎企业,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把创新势能转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短短几年,未来科技城已集聚近万家数字经济企业,OPPO全球移动终端研发总部、vivo全球AI研发中心、字节跳动杭州(余杭)研发中心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在未来科技城相继落地。之江实验室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从2019年5月正式开工到2021年3月南湖园区一期启用,前后仅历时22个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室装置正紧锣密鼓建设,将构建从瞬态到万年时间尺度、从原子级到千米级空间尺度、从常温常压到高温高压等多相介质运动的实验环境,这是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同等级别的“国之重器”。

在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中心)、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室装置这样的科技重器带动下,余杭产城一体、科教一体空间继续拉开轮廓;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数字·健康小镇等产业创新平台类项目全新问世,为创业生态圈嵌入了活力因子。在杭州未来科技城,产业经济布局推动着数字创新赋能,直接促进了城市空间优化重构和城市能级跃升。在这里,特色小镇对经济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继续强化,成为重大创新载体基础研究与产业赋能无缝衔接的典型代表,助推了余杭全域特色产业链纵深演进和横向拓展。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至今已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约20个高端机构入驻,小镇内相继有近40家企业获得社会融资,融资规模总计超过40亿元;梦想小镇迄今有230多个项目获得100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30亿元,累计集聚近2600个创业项目、21000余名创业人才。在这里,生物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等产业加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成为孕育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的新赛道。(下转第2版)  以杭州未来科技城、钱江经济开发区、良渚新城等平台为核心,余杭区2021年进一步理顺平台、镇街体制机制,强化交通联通、资源联通、产业联通,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发展、集约高效的协同发展体系。其中,良渚新城聚焦数字文化、生命健康+总部经济“2+1”产业定位,建立“众创空间预孵化+孵化器成长+加速器壮大+产业园腾飞”的接力式孵化与转化体系。从梦栖小镇(数字文化社区)、生命科技小镇到国际商务区核心区,每个板块都是动辄数平方公里的规划布局。钱江经济开发区则牢牢锚定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区、长三角创新发展总部基地引领区、杭州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样板区的定位,把建设“未来工厂”作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智能制造创新创业产业园、浙江大学先进电气装备创新中心、紫创未来智造谷相继开园。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风口期,中东部重镇瓶窑镇也在空间布局、交通联结、产业路径等方面重新审视发展方位,以中法航空大学和航空航天小镇建设为宝贵契机,高起点做好航空科创产业链延伸规划,深度锲入杭州云城和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布局。其他相关镇街也积极融入全域创新战略,在协同发展中彰显山水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优势,促进生态保护与城市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农文旅特色产业新地标。

如今,创新要素、创新空间优势在余杭持续放大,余杭区域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整体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在高能级产业大平台带动下,余杭将率先形成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面向未来,余杭区将进一步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争做践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示范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省市乃至国家重大需求,以超常规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和创新生态优势,加快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辐射全省的未来城市样板地、未来科技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全面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全国一流水平和浙江特色的全域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