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今年以来,余杭按照省市抓好“六稳六保”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米袋子”负责制,通过稳面积、提产能、优结构、调方式等举措,高质量推进粮食增产保供工作。2020年8月已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7.62万亩,提前完成26万亩考核任务,基本锁定粮食播种面积、产量七连增,粮食专班月考核连续位列杭州全市第一。余杭粮食生产成绩显著,2018、2019连续两年获得杭州市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第一名,2019年获得浙江省粮食生产“河姆渡杯”金奖,2020年着手实施“全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创建工作。
一、谋事在先,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
余杭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不断提高惠农支农力度,稳定粮食生产基本盘。(一)增强政策支撑,提振种粮农民信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的嘱托,在有效落实省市各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富村惠农”三年行动(2018-2020)的实施意见》文件,2018、2019年分别落实规模种粮补贴资金6862、9111万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10500万元。(二)坚持建管并举,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65个、总面积19.11万亩,确保农作物复种指数1.3以上,至少种植一季粮食作物面积达15万亩以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良田姓“粮”。2017年以来,通过温室甲鱼和黑鱼关停、低散乱大棚整治等专项行动,恢复种粮面积3.3万亩。(三)规范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以镇街道、村社为主体,统一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招投标租给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如良渚街道以1600元/亩租金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以1000元/亩转租给大户),规范流转行为,减轻租金压力。仁和街道、余杭街道、仓前街道等地已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地整体流转和整村土地流转。
二、实干在人,发挥农业专班能动性
余杭迅速成立农业专班,加强部门联动,明确分解任务,强化压实责任,健全考核机制,不断推进粮食增产保供工作。(一)突出科技支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展农业“机器换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引进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智能机械,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23%。2020年5月,余杭以举办全国水稻“藏粮于技”暨轻简高效种植技术现场观摩会为契机,率先应用并推广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等水稻轻简栽培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科技应用的前沿阵地。(二)抓好防灾减灾,迅速开展专项行动。梅雨汛期万亩稻田受涝后,余杭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晚稻应急救灾种子调拨预案,第一时间将1.8万公斤救灾种子送至农户手中。迅速研究出台粮食生产汛期受涝补助政策,落实专人统计灾情,严格审核把关,精准发放补贴资金。截至7月16日,因梅雨汛期受绝收的1690亩水稻田已全部完成补播,受涝成灾的稻田全部完成排涝工作。(三)下沉骨干力量,加强农技指导服务。以16名专家组成的粮油产业团队为抓手,8名科技特派员为助力,迅速发布灾后粮油生产技术意见,赴镇街查看苗情,指导田间水肥管理,加强病虫害调查监测。建立与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挂钩联系制度,牵头组织开展粮食作物灾后田间管理、鲜食玉米等旱粮生产技术培训,与省市农业部门和农业院校专家一起将好品种、好技术送上门。
三、成事在闯,增添发展内生动力
在优质稻米推广、农文旅融合稻香小镇建设、规范种粮直补机制上,余杭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一)加强优质导向,适应市民消费需求。加大引进选育优质品种力度,率先引进优质稻米品种软香二号试种,两年获得省市三金奖,借此东风,区内连续组织了两届余杭好稻米评比活动,开展市场推介后成功进驻政府机关食堂、超市门店,引发了“余杭人吃余杭米”的小高潮,引导种粮大户调整种植结构开展自产自销,优质稻亩产值突破3000元,大幅提高了种粮效益。(二)深化三产融合,健全利益分享机制。充分发挥杭州15分钟车程圈区位优势,以水稻生产为基本依托,以种粮大户和经营性农民为主体,以杭州稻香小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建设稻香小镇,发展水稻精深加工、农家乐、“共享小院”民宿、“稻田认养”,创建“稻香禹上”区域公共品牌,促进三产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附加值提升。将农产品的附加值留在农村,使农民分享来自第二、三产业的收益。(三)聚焦数字赋能,测绘助力有效监管。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专业测绘公司开展种粮大户面积测绘及地理信息实景平台建设项目,对全区15个镇街道400名种粮大户的11万亩种粮承包面积进行测绘,将航拍图像、承包合同、种粮大户面积确认单等资料扫描件录入地理信息实景平台,将合同、数字升级为清晰图像,定期更新,掌握实时动态。开发网页版系统和APP软件,建立区—镇街—村三级平台,设定不同的权限,形成全新的信息化规模种粮申报核查系统和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