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区直各单位党组织: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全市党校校长会议精神,现将《关于加强办学机制创新推进余杭党校(行政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组织部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
中共余杭区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余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余杭区财政局
2020年9月15日
关于加强办学机制创新推进余杭党校(行政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和全国、全省、全市党校(行政学院)校(院)长会议精神,围绕区委“三个全域”建设决策部署和争当建设“重要窗口”排头兵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区行政学校)[简称党校(行政学校)],下同)办学机制创新,推进党校(行政学校)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区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实施意见》(区委〔2017〕52号)和《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办学机制创新推进党校(行政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杭组通〔2020〕10 号),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行政学院)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心大局,坚持党校姓党、实事求是、质量立校、改革创新、从严治校,切实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作用,为全力打造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桥头堡、争当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排头兵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余杭的生动实践,聚焦党校(行政学校)主业主责,突出问题导向,拉高标杆,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办学机制改革创新,推动办学治校体系更加完善、办学治校机制更加健全、办学治校效能明显提高,努力打造和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省内乃至全国一流县级党校。
三、主要举措
1.突出主业主课地位,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讲好“重要窗口”余杭实践新境界。一是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紧扣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心任务,深入实施“宇航先锋”计划,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校)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确保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保量提质,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引导全区各级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加强基层思想引领,围绕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中走在前、作示范的要求,教育引领广大干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余杭生动实践的深邃理论源泉、深厚文化底蕴、丰富实践基础,坚定信念信心,增强政治自觉。三是着力推进教学转型,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余杭独特的地域优势和生动实践开展案例式教学,做亮地方特色课,开发余杭特色教材,强化对数字经济、基层党建、区域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的现场实践教学,及时反映“重要窗口”余杭实践新境界。
2.推进红色智库建设,聚焦改革发展大局,加强对余杭实践样本研究阐释。一是开展重要窗口研究,重点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大力开展“三个地”研究,加强对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研究,着重突出余杭实践研究,重点提炼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余杭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八八战略”余杭篇章,组织编写实践案例,参加省市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研究的高层论坛,把“浙江省县域发展系列丛书”建设成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方实践研究高地。二是围绕工作大局研究,紧扣余杭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党校(行政学校)要成立专题项目组,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委党校特色研究团队,坚持以重大课题、高端奖项和高层次成果为导向,努力成为区委“想的到、用的上、打的响”的重要智库。建立符合党校智库运行特点、体现科研智力成果的管理和绩效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成果激励费用比例。实施科研创新精品战略,制定完善科研精品奖励办法,重点资助围绕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余杭实践样本开展的重大课题、咨政报告和重要科研成果等。三是加强协作研究,党校(行政学校)要进一步发挥浙江省县级党校智库研究中心平台作用,并与区委区政府相关部门、省市委党校、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围绕余杭生动实践,每年与区委改革办、区政府研究室、区社科联等联合召开决策咨询选题座谈会,健全团队联合攻关机制,推进教职工和学员共同参与的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创新,推动教研咨一体化发展。
3.着力打造教研精品,建立健全教研质量提升机制,彰显余杭独特办学魅力。一是推进教学专题开发,党校(行政学校)每年动态调整、择优准入主体班教学课程,严格实行教案审核、集体备课、课前试讲等制度。组织教师参加全市党校系统精品课和青年教师微课竞赛,积极参与名师名课样板课、公开课观摩活动,争取在全市党校系统“最受欢迎教师、最受欢迎专题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佳绩,着力打造具有鲜明余杭特色、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精品。二是传播余杭特色文化,完善与区社会主义学院“校院合一”办学优势,用好“余杭中华文化学院”牌子,依托“良渚遗址、大运河”两大世界遗产地“金名片”,深入挖掘“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的历史内涵、现实意义,积极推进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余杭特色文化的培训、研究和“走出去”工作,彰显余杭历史文化底蕴和新时代发展魅力。三是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创新党校(行政学校)开放办学机制,大力提升外地来余杭干部培训班次的层次和质量,使党校(行政学校)成为向国内外宣传展示余杭生动实践的重要窗口。党校(行政学校)要选派教研人员赴区外学习、讲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赴国(境)内外访问学者项目,注重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杭州故事、余杭故事。
4.大力实施名师工程,拓展师资队伍来源多元化格局,培养造就“余杭通”人才。一是完善党校教职工“接地气”机制。实施党校(行政学校)教师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等相关重要会议常态化机制。党校(行政学校)与相关区直部门、镇街平台共建研究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安排研究团队和骨干师资,合力开展对余杭重大现实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加大对党校(行政学校)干部教师挂职锻炼的支持力度,定期安排党校(行政学校)中青年教师参与全区重点工作、重点平台或重大项目的中长期挂职锻炼。丰富“师徒结对”项目内容,加大年轻教师和干部培养锻炼力度,将班主任岗位作为年轻教师和干部锻炼的重要路径。推荐优秀教师赴省、市委党校挂职锻炼。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破解党校(行政学校)人才工作瓶颈,实施“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通过“预聘制”引进一定数量优秀年轻博士,并给予专项经费保障。三是探索“全职特聘教师”机制,畅通优质社会师资服务于党校办学的多元路径,对于愿意在党校(行政学校)直接从事教研工作的兼职教师,或者到党校(行政学校)直接任教、允许转身份。积极从各界选聘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先进典型人物等担任兼职教师。认真落实区领导到党校讲课制度,邀请区直部门、镇街平台主要领导担任党校兼职教师。党校(行政学校)选聘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
5.主动作为锐意创新,为中组部推进县级党校建设试点、省委“两个不同于”党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项目落户余杭夯实基础。一是推动教师管理体系改革,推进党校(行政学校)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完善全员参与教研咨一线工作机制、教研人员竞聘上岗机制和聘期考核制度,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能上能下、择优激励制度。完善党校(行政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方案并设置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为党校教师申报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改善党校工作人员结构,逐步扩大一线教研及教研管理人员的比重,空余编制原则上用于招录从事教研咨一线岗位人员,除必要的行政事业管理岗位,其他自然减员后的行政事业管理岗转用于教研咨一线岗位。三是提升镇街党校发展水平。以师资培养和阵地建设为重点,统筹建设全区镇街党校师资库、课程库、案例库,加强科研和决策咨询建设协作。有计划选派镇街党校专兼职教师到党校(行政学校)挂职锻炼,参加专题教研团队,镇街党校优质专题课可进入党校(行政学校)课堂讲授。各镇街要坚持大党建统领,依托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在中心内部挂牌并设置教学功能区,积极完善镇街党校与镇街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共享办学模式,试点推进镇街党校村级教学点建设。
6.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对党校(行政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严格落实从严治校重要方针。一是纳入区委工作大局,各级党(工)委切实履行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主体责任,每年专题研究党校(行政学校)工作不少于1次。完善区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议机制,兼任党校(行政学校)校长的区委领导每年召集相关部门集中研究解决党校(行政学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建立和落实区级党政领导干部到党校(行政学校)讲课、作报告和与学员座谈的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党校(行政学校)讲党课或作专题报告每年不少于1次。实施区委领导与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制度,党校校长每学期到党校(行政学校)进班听课不少于1次,建立区直部门、镇街平台党政主要负责人到党校(行政学校)讲课的“一把手”进课堂等机制。二是从严落实校纪校规,从严开展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把提升学员治理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改进学员量化考核办法,全面考核评价学员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情况以及联系余杭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严守“党校教师姓党”,严格教学、科研和管理纪律,建立教师“三尺讲台有纪律”授课负面清单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党校(行政学校)教职员工全员担任班主任机制。探索办学质量内部第三方评估,实行教学设计、教学质量、教务管理、学员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全过程和各类培训班全覆盖的闭环评估。三是强化党校工作保障,全面落实党校(行政学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的要求。探索非主体班次培训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及返还使用机制,主要用于特色教材编写、案例开发、专著出版等补充使用。加强数字赋能,积极推进党校(行政学校)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改造,大力支持党校(行政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城市大脑余杭平台”有关应用场景可优先在党校(行政学校)实施,力争使党校(行政学校)数字化建设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县级党校前列。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工)委、政府和党校(行政学校)要把落实意见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区委组织部和党校(行政学校)加强对意见贯彻落实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各相关部门要对照意见要求和本单位职责,认真抓好各项举措的落实落地工作。
2.增强工作合力。各级党(工)委和区直有关部门应齐抓共管,切实抓好党校(行政学校)在教育培训、科研、决策咨询、人才引育、学科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校园基本建设等各项办学保障工作。对办学困难的镇街党校应当给予政策支持,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把新时代党校事业办出新气象。
3.强化督促检查。在区委统一部署下,区委组织部、党校(行政学校)将根据《加强办学机制创新推进党校(行政学校)高质量发展责任分解表》(见附件),对各成员单位落实《意见》情况进行督查,并会同区委宣传部对镇街党校办学质量开展评估考核,督查及评估考核结果纳入全区大党建考核内容。
附件:《加强办学机制创新推进党校(行政学校)高质量发展责任分解表》
附件:
加强办学机制创新推进余杭党校(行政学校)高质量发展责任分解表
责任项目 | 目标要求 | 具体内容 | 牵头单位 | 配合单位 |
一、突出主业主课地位 | 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清讲好“重要窗口”余杭实践新境界 | 1.深入实施“宇航先锋”计划,确保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保量提质; 2.加强基层思想引领; 3.聚焦数字经济、基层党建、区域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特色小镇等内容,开发余杭特色教材,打造现场教学品牌; 4.推进案例式教学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 区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 | 区委宣传部、各现场教学点所在单位 |
二、推进红色智库建设 | 聚焦改革发展大局,加强对余杭实践样本研究阐释。 | 1.重点提炼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余杭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八八战略”余杭篇章,组织编写实践案例; 2.把“浙江省县域发展系列丛书”建设成为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方实践研究高地; 3.成立专题项目组,坚持以重大课题、高端奖项和高层次成果为导向,努力成为区委“想得到、用的上、打得响”的重要智库; 4.改革完善科研经费资助和管理考核机制,落实好《党校优秀科研成果资助与科研经费使用办法》; 5.进一步发挥浙江省县级党校智库研究中心平台作用; 6.每年与区改革办、区社科联等联合召开决策咨询选题座谈会,健全团队联合攻关机制。 | 区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 | 区委改革办(区委政研室)、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区财政局等有关部门 |
三、着力打造教研精品 | 建立健全教研质量提升机制,彰显余杭独特办学魅力。 | 1.推进教学专题开发,严格实行教案审核、集体备课、课前试讲等制度; 2.组织教师参加全市党校系统精品课和青年教师微课竞赛,积极参与名师名课样板课、公开课观摩活动; 3.完善与区社会主义学院“校院合一”办学优势,用好“余杭中华文化学院”牌子,积极推进良渚文化、运河文化等余杭特色文化的培训、研究和“走出去”工作; 3.创新开放办学机制,大力提升外地来余杭干部培训班次的层次和质量,不定期组织教师赴区内外学习、讲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赴国(境)内外访问学者项目。 | 区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 | 区委统战部、区外办等有关部门 |
四、大力实施名师工程 | 拓展师资队伍来源多元化格局,培养造就“余杭通”人才。 | 1. 实施党校教师列席政府常务会议等相关重要会议常态化机制; 2.党校与相关区直部门、镇街平台共建研究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安排研究团队和骨干师资,合力开展对余杭重大现实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 3.定期安排党校(行政学校)中青年教师参与全区重点工作、重点平台或重大项目的中长期挂职锻炼; 4.丰富“师徒结对”项目5内容,推荐优秀教师赴省、市委党校挂职锻炼; 5.实施“柔性引进”等方式引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通过“预聘制”招引一定数量优秀博士生,并给予专项经费保障,确保余杭人才新政进校落地; 6.探索全职特聘教师机制; 7.选聘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 | 区委组织部、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 | 区委办、区府办、区委编办、区人社局及相关镇街 |
五、主动作为锐意创新 | 为中组部推进县级党校建设试点、省委“两个不同于”党校教师管理体制改革项目落户余杭夯实基础。 | 1.推进余杭党校(行政学校)工作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完善全员参与教研咨一线工作机制、教研人员竞聘上岗机制和聘期考核制度,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能上能下、择优激励制度; 2.优化岗位设置,设置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为党校教师申报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提供制度保障; 3.统筹建设全区镇街党校师资库、课程库、案例库,加强科研和决策咨询建设协作; 4.依托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在中心内部挂牌并设置教学功能区,积极完善镇街党校与镇街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共享办学模式,试点推进镇街党校村级教学点建设。 | 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 | 区委改革办、区委宣传部、区委编办、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及各镇街 |
六、纳入区委工作大局 | 各级党(工)委切实履行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主体责任,加强对党校(行政学院)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 1.每年专题研究党校(行政学校)工作不少于1次; 2.完善区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议机制,兼任党校(行政学校)校长的区委领导每年召集相关部门集中研究解决党校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3.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到党校讲党课或作专题报告每年不少于1次; 4.实施区委领导与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制度; 5.党校校长每学期到党校进班听课不少于1次; 6.建立区直部门、镇街平台党政主要负责人到党校(行政学校)讲课的“一把手”进课堂机制; 7.从严开展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改进学员量化考核办法; 8.建立教师“三尺讲台有纪律”授课负面清单制度; 9.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党校(行政学校)教职员工全员担任班主任机制; 10.探索办学质量内部第三方评估机制; 11.党校经常性项目经费由区财政予以足额保障,探索非主体班次培训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及返还使用机制; 12.加强数字赋能,推进党校“智慧校园”建设。“城市大脑余杭平台”有关应用场景优先在党校(行政学校)实施。 | 区委办、区府办、区委组织部 | 市委党校余杭区分校、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