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坚) 2018年的一天,浙江百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俊虎与国内某大型石化企业的首席技术专家有过一段对话。
首席专家语出惊人:“你搞的锅炉废气治理,是做一台少一台的生意,到头了。”
随即,专家话锋一转:“我们PTA生产线一小时产生上千吨的高盐废液,占地大、处理难,你能用‘节能’的思路把它‘吃掉’吗?”
周俊虎沉吟片刻,回应道:“化工我不熟,但能源我懂。”
这场对话碰撞出的火花最终演变成一项颠覆行业的技术,开发出了一项国际首台套,并为企业节省了数亿元的生产成本。
起点 为奥运蓝天而战
浙江百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能源与环境领域技术与工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4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PTA高盐有机废液热转化清洁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装置”获得浙江省“国际首台套”认证。企业在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双碳能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多项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百能科技起步于一场“奥运攻坚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为兑现“绿色奥运”承诺,北京市要求电厂氮氧化物排放从普遍的七八百毫克直接降至250毫克以下。这是一场几乎不可能的国际竞标,7家单位中6家是外企,唯一的本土选手是刚成立的百能科技。
“当时我们还没有业绩,只有实验室数据和一项低氮燃烧技术。”周俊虎回忆。最终,他们凭借浙大团队的技术底蕴和背水一战的创新,用“低氮燃烧+SNCR”的组合拳,技高一筹,将排放值稳稳控制在150-180毫克,完美收官。
奥运会后,北京市将标准再度收紧至100毫克以下。电厂已无空间安装主流的SCR脱硝装置。百能科技再次破局,硬是在锅炉尾部狭窄的烟道内“做手术”,独创性地加装催化剂层,并通过精准的流场模拟控制,将排放降至惊人的45毫克,摘得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这场奥运期间的“蓝天保卫战”奠定了百能科技的基因:用顶尖的学术能力,啃最硬的工业界低碳减排骨头。
核心 废液里的“亿元”生意
然而,正如那场谈话所预示的,战场正在转移。市场在变,技术也在提升,从为终端治理的“环保”切入工业生产核心的“节能增效”,才是更大的蓝海。PTA(精对苯二甲酸)行业的世界级难题——高盐有机废液处理,成了百能科技的新目标。
传统生化法处理这类废液,犹如“用游泳池净化墨汁”,占地巨大且不彻底。周俊虎与行业专家碰撞出的全新思路是:“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周俊虎带领百能科技研发团队,利用PTA生产过程中大量闲置的70-90℃废热,将1100吨/小时的废液浓缩至仅15吨。这些高浓度废液被送入特制炉膛焚烧,不仅彻底分解有机物,还将废液中的碳酸钠、溴化钠等资源回收,返用于生产线。燃烧产生的热量又转化为蒸汽,供生产循环使用。
这项颠覆性技术一面世,立刻在PTA化工行业得到认可、应用和推广,这项创新运用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的浆体燃烧技术和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烟气净化技术,获得9项发明专利,最终实现了“三个零”的目标:废液零排放、固体废物零出厂、废气超低排放,还额外实现了中水回用和资源回收。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样十分惊人:每吨PTA生产成本直降36元。对于一个年产600万吨的工厂而言,一年就是超过2亿元的节本增效。
目前,该装置已应用于海南逸盛石化和宁波中金石化,并荣获“2023年度浙江省制造业国际首台(套)产品”,是余杭区企业产品首次入选浙江省首台(套)装备“国际班”。全球PTA工艺技术霸主美国英威达公司(Invista)给予高度评价,并主动上门洽谈。
创新 实验室里的“国家队”
从北京热电厂的锅炉到宁波中金的石化巨塔,周俊虎的身份始终在学者与企业家之间无缝切换。他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跨世纪优秀人才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他领导的百能科技,核心研发团队汇聚了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位教授级专家和20余位博士、博士后,这正是其技术创新的源泉。
公司墙上挂着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证书,环境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等硬核认证。但周俊虎更看重这些奖状背后的产业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我们一直在做。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未来 AI赋能与氢能新篇
如今,百能科技正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在余杭区“算力券”等政策支持下,他们筹划建设“未来工厂”,将AI技术应用于核心的燃烧器与喷射系统优化,实现定制化柔性生产。
面向未来,周俊虎布局清晰:深耕国内能源环保市场,借“一带一路”将先进技术输出海外,并全力押注实验室积累了20多年的制氢新技术,全力投入工业化应用,准备开启新一轮“颠覆”性产业创新之旅。
“对能源与环境负责,就是对生命负责”——这句座右铭正是周俊虎这位教授企业家用近20年时间写在工厂与蓝天之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