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晗语) 所谓“两新”,指的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当科技与产业的齿轮深度咬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飞轮定将加速旋转。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明确要求,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提出推动“两新”深度融合,实现“两个显著”目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着力打造全国“两新”深度融合发展高地。
高原之上要再攀高峰的余杭如何表现?未来的潜力还有多大?
在美丽的南湖畔,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成功开发全新脑机接口解码技术,实现用“脑写汉字”,意念书写识别率突破90%大关;在瓶窑岭头山麓间,杭州益利素勒精线有限公司的车间生产里,设备参数全部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人机交互下产出的超精细漆包线,仅0.03毫米却可承载航空航天级精度……余杭有山也有水,更有一步一创新的“景致”与“雄心”。
在余杭的战略布局中,创新是“置顶项”。如何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产业能级高、创新主体活、创新生态好的创新余杭?余杭给出的答案是: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具有余杭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不难看出,“两新”深度融合是路径和方法,是“船”和“桥”。
今年5月,余杭区在两会期间召开新闻发布会,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余杭是浙江省首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的区县,布局培育了全省数量最多的“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能级科创平台集群,连续4年获省科技创新鼎,创新指数、R&D经费投入强度等均居全省前列。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便融合在这其中的方方面面。
余杭怎样回应浙江省提出的要实现“两个显著”目标?
在实验室里打造创新新引擎——
日前,省科技厅发布了第一批22家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布局清单,由良渚实验室、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共建的“先进治疗与脑机融合概念验证中心”,以及由天目山实验室、省机场集团、杭实集团共建的“低空智能运载概念验证中心”双双入选。
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建5家概念验证中心、1个成果转化基地,落地1个综合性成果转化平台。
眼下,余杭正在加快布局成果转化服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建设区级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推进转化进程,针对性补链强链,开创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创新合作新范式。
在企业内部催生发展动力——
暖芯迦宣布完成视觉脑机接口的中国首例食蟹猴功能性动物实验验证,成功植入企业自研的高分辨率视觉脑机接口的食蟹猴,实现了从“全盲”到“看得见”的历史性跨越;
强脑科技手握脑机接口领域的660余项专利,420余项授权,其中核心发明专利授权230余项,位居全球前列;
蓝芯科技推出全球首款“纯”视觉类人形机器人“威宝”,打算在年内研发能接待客人、提供简单清扫服务的第二代机器人……
在传统产业实现“质效双升”——
炬华科技的智能电能表日产能在5万只,2条生产线仅需3名工人值守,平均每0.72秒即有一只产出;南方泵业新厂区内50条高度智能化生产线呈现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场景,生产效率同比提升25%,产值同比增长20%……
依托全省唯一的未来工厂推广中心,余杭强化“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梯度培育,打好定期调度、项目跟踪、政策激励、难题破解等“组合拳”,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实体经济实现再升级。
在产业平台上不断跃升能级——
杭州未来科技城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高质量推进“中国飞谷”、南湖健康谷等产业地标建设,提能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平台,加快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良渚新城巩固数字文化、生命健康产业优势,强化梦栖小镇、数字文化社区等产业空间集群效应,加快推进玉湖健康产业园建设,努力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围绕“一智三新”产业体系,深化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优质培育服务园区”建设,建强仁和里・杭实智造中心等专业园区,努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千帆竞发后,余杭不负众望实现蝉联: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5.79亿元,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5.2%;全区31个行业大类中,有20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3%。
所以,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余杭的潜力还有多大?答案早已写在脑机接口的芯片中,也写在传统工厂的数字化车间内,还写在更多强势崛起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里,以及不断推动、保护更多“小角落”有机会爆发出大能量的“阳光雨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