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翀(左)在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记者 陈坚 通讯员 胡雪雯) “羊也会有高原反应?”海拔4600米的那曲牧场,几十只蔫头耷脑的湖羊缩在圈舍角落,当地藏族牧民摇着头嘀咕,“平原来的娇贵羊,恐怕熬不过3天。”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浙江湖羊不仅都活了下来,还在高原诞下杂交羔羊,牧民们围着羊圈啧啧称奇。 

湖羊的顽强生命力,藏在几袋小小的“共生菌+酵素”粉剂里。其背后,是浙江农林大学王翀教授与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二十年磨一剑”的产学研破壁之路。

王翀教授有多重身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专家,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低碳饲料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畜牧产业协会羊业分会秘书长。

他与康德权的缘分,始于20多年前的一个牛棚。


牛棚里走出来的博士

2003年冬,王翀还是浙江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反刍动物的营养吸收,他直接把实验室搬进了牛棚,整天鼓捣一堆堆牛粪。

“那时奶牛日均产奶20公斤就是高产,但现在能到50公斤。”王翀笑着说,“全靠给营养素穿上了‘防弹衣’。”

王翀口中的“防弹衣”,正是过瘤胃技术。牛羊等反刍动物拥有四个胃室,饲料需经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四重研磨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方能抵达肠道吸收。其中,瘤胃体积最大,微生物数量也最多,是营养物质的重要“分解场”。

过瘤胃技术,就像是给关键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披上“盔甲”,保护这些养分躲过瘤胃微生物的分解破坏,使其直达真胃与小肠,实现“靶向吸收”。这项技术是反刍动物高效养殖的核心支撑,在高产奶牛、肉牛肉羊健康养殖和育肥等领域潜力巨大。

“如果没有这项技术,营养物质在瘤胃即遭分解,如同快递未抵站点便被拆包。”王翀解释道,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产品被外企垄断,价格居高不下。

“必须拥有中国人自己的过瘤胃技术。”2005年,王翀怀揣技术雏形登门拜访,康德权董事长李浙烽果断拍板“我们一起搞”。

企业渴求技术突围,学者志在成果转化——这场始于二十载前的“双向奔赴”,至今未歇。


三项创新技术改写行业规则

在康德权国家工程实验室内,王翀指着陈列架上一瓶瓶粉状添加剂,向记者介绍道:“这便是为牛羊精心打造的‘靶向营养餐’。”

二十年精诚合作,终结硕果盈枝:双方累计发表论文10余篇,斩获发明专利1项,主导制定并发布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团体标准4项。  

更重要的是,孕育出改写行业规则的三项技术:过瘤胃技术,以多层材料包裹营养精华,使其如穿“防弹衣”般穿越瘤胃酸液,直达目标;智能靶向释放技术,借鉴药剂学原理,为尿素等需在瘤胃缓释的成分设计精准控释机制,实现营养细水长流;共生菌+酵素组合,共生菌激活瘤胃,酵素协同调理肠道、增强免疫。

“牛奶品质提升了,牛羊长肉更快。”李浙烽表示,“有了这些自主技术,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牢更稳。”

“我们的试验结果能助力牛羊突破变僵‘魔咒’,更让湖羊成功征服4600米雪域高原,在西藏健康繁衍,让牦牛犊牛少腹泻,让牦牛育肥牛提高日增重。”参与试验的研究生蔡万豪、胡珂玮自豪地说道。

如今,康德权研发生产的过瘤胃氨基酸产品不仅完全替代进口,多项性能更超越国外同类产品,在全球市场声名鹊起。

今年5月,王翀正式履新康德权“科技副总”,职责从技术研发拓展至企业战略规划、研发团队建设与市场开拓,标志着这场产教融合迈入深度协同的新阶段。


从“孤勇者”到“共同体”

王翀与康德权的这场“双向奔赴”,正是余杭区深入推进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余杭区强力驱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人才有序流动,精准嫁接,开展“科技副总”选聘,高效对接59项企业技术需求,促成意向协议26项,已成功入选首批省派“科技副总”3人,王翀正是其中之一。

在位于余杭经济开发区的康德权现代化厂房内,全自动生产线高效吞吐着一袋袋包膜产品,它们将从余杭启程,走向全国,迈向全球。

李浙烽表示,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让康德权有幸成为中国饲料包膜工艺团体标准的制定者。未来,企业将锚定世界标准制定者的目标,全力打造全球包膜技术高地。

二十年前牛棚里的一粒执着火种,在余杭沃土的滋养下,正燃起撬动千亿产业的燎原之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