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案例  

孔黎翔:无臂印人 足刻诚信

日期: 2025-08-08    来源: 信用杭州

孔黎翔,男,1972年5月出生,浙江衢州人,杭州市上城区清波街道天健石室工艺品店负责人。他8岁遭电击失去双臂,于是他给自己定下规矩,苦练一门技艺,他说到做到,为学篆刻学以致诚,以脚代手苦练书法篆刻15年。他一丝不苟专研金石理论,考证无数印章出处典故,参与编撰《中国篆刻》杂志,推动国际金石篆刻交流。他以诚待人,创业至今38年,坚守“不代刀”原则,万余方印章均亲力亲为,精选印石从不以次充好,对待作品精益求精。治印至少耗时一周,他宁拒订单也不降低品质,赢得良好口碑。他还对残障人士购印实行半价优惠。他带徒传艺,将“艺德为先”理念融入教学。他还担任杭州市残疾人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10余项社会职务,曾获评浙江省十佳残疾青年,浙江省新长征突击手,作品曾获浙江省首届中青年书法展二等奖、江浙沪残疾人书法美术摄影展一等奖等荣誉。他曾被《浙江日报》、浙江新闻频道报道,事迹登上浙江省首档针对残障人士的励志教育节目《浙里同行》。

千刀万刻 学以致诚

印章在左脚脚趾间灵活移动,右脚上的印刀力度适宜,不到十分钟,一个婉约清新、精巧浑成的“寿”字便呈现在印章上。篆刻创作时的孔黎翔,看上去平正安和,很难想象在他身上这几十年的激流涌动。

8岁的时候,孔黎翔意外触碰到变压器,不得不截去双肢。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一蹶不振,在父母的教导下开始了自强自理的生活。经过努力,几年后他不仅可以独立生活,还能用双脚完成如穿针、写字等高难度的动作。学会这些,也许他还是一个普通人,直到与刻印结缘。由于受到家庭熏陶,在兴趣的引领下,孔黎翔试着用圆珠笔把报刊上的印花、书法文字临摹到橡皮上,再一笔一画地刻。随着技术的熟练,他逐渐从刻橡皮转向刻石头。

治印是一门手艺,想要做到专业,需要铁笔如椽、以刀代笔,更需要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手艺骗不了人,学艺时投入多少努力,就会得到多少成果。14岁的孔黎翔正式拜师学艺,把诚信的基因注入学艺的过程。

用脚写字难,用脚篆刻更难,钢硬锋利的刻刀在硬石的方寸之间,一刀一刀、一线一点的篆刻,难度系数直接飙升。学习篆刻,最难的是用脚控制刻刀。刚开始刻石,孔黎翔的脚往往控制不了力道而发生偏移,篆刻受伤是很平常的事,脚上不知道被刀划伤过多少次,但他毫不在意,每天的练习只多不少。

“自己定下规矩,必须说到做到。”风雨无阻,这一学就是15年,不懈努力下,他慢慢“得心应脚”,技艺突飞猛进,脚板刻出无数伤疤的同时,创作出了无数精美的篆刻作品。他刻有“都云作者痴”“惟精惟一”两方印,精湛技艺之下,成为他痴心于篆刻艺术,一丝不苟的贴切写照。

信古稽真 篆诚印正

1996年,浙江省举办首届中青年书法展,孔黎翔投稿参赛。本来只想测试自己学习十年的水准,不想却荣获了二等奖。同年,他受邀参加省残联组织的残疾人艺术家团出访日本,他的作品和双足篆刻演示深受欢迎及追捧,他的传奇令日本的篆刻同行十分敬佩。这一年是孔黎翔艺术创作生涯的荷尖初露,随后又获得了江浙沪残疾人书法美术摄影展一等奖。

随着篆刻技艺的成熟,孔黎翔从金石篆刻的创作,渐渐延伸到研究领域。学术必须讲诚信,对篆刻艺术的研究不能“掺假”,太过主观性的东西要不得,这让他从“技”不断向“艺”升华。比如佛像印的创作,首先要对佛文化知识有所了解,为此他对传统佛像造型从风格、内容、服饰、姿态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魏晋时期的佛造像与唐代佛造像的不同,对与佛像有关的法器都做了考究,把佛像印的创作还要与篆刻中的某些要素结合起来。

这些年的理论研究过程中,他跑图书馆,上网收集资料,遍览故宫博物院、浙江图书馆、浙江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各地博物馆和图书馆的篆刻相关资料,为了一方印,他要查找许多古画、信笺和古籍善本等。曾经为了考证一方老印章,他几乎三天无眠,最终查出了印章在每个时期阶段的出处,并写出研究文章供世人考证。

2019年,孔黎翔将自己磨砺三十年的成果编辑成《慕荷草堂印存》,总计197方印存,观者眼前的惊艳一片,寸地之间飞朱舞白,疏密参差、虚实呼应。他的作品被誉为“得鼎彝的浑朴,显汉魏的俊雅,蕴明清的风流,不涉前规而饶有奇致”。而他自己却在印存书末的结语中写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今后的艺术追求做了定位。

深藏功与名,他把心思都放在严肃认真的理论研究上,投身于篆刻艺术的推广和宣传领域。他参与并创建杭州市上城区书法家协会、杭州市金石全形拓非遗保护中心,参与编撰《中国篆刻》杂志。2024年,他参与在日本成立了中日金石篆刻协会,并担任副会长,每年在日本策展,为中国的青年篆刻艺术家提供国际交流的舞台。

待客以诚 一丝不苟

2002年,学艺十五年的孔黎翔来到杭州,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万事开头难,初到杭州,孔黎翔和妻子在延安路附近开了一家仅有七八平方米的篆刻店。“当时我身上只有4000元,3600元租了店面,300元交了房租,只剩下100元吃饭。”孔黎翔说,“当时我就在想,只能尽可能达到顾客的要求,获得认可才能在杭州立足。”

多年来,努力耕耘一方石料的孔黎翔不仅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的篆刻作品也从原先的十几元卖到几千元。声名鹊起后,他依然不改初心。“我从来不让人代刀,一刀也不行!”从刻下第一刀开始,孔黎翔就给自己立下一条原则,凡是自己的篆刻作品都必须亲力亲为,从写印稿开始,到完成创作修改,最后出成品,整个过程全部由自己独立完成。从当初十几岁学习篆刻,到现在的38年间,孔黎翔先后刻了大约一万方印章,没有一刀是别人代替的,这也是他对自己满意的一个地方。

慢工出细活,好作品需要时间,孔黎翔治一方印至少需要一周时间,有时还要更久,如果时间不够,他宁可放弃订单,这是他对质量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经营的底线。

许多顾客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名人明星、富裕人士,但无论对方经济条件、对篆刻艺术的理解程度如何,孔黎翔都会一视同仁,只会按照顾客提出的要求来创作。为了了解顾客的想法,他都会认真进行沟通,有时候顾客刚开店就来了,直到中午才离开,经常是几个小时就为深入了解顾客内心的想法,为了做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孔黎翔的店里还有一条规矩,凡是残障人士前来购买印章,都可以享受对折的优惠,这是他对残障人士的一种力所能及的关心。许多顾客找上门来,除了看中他的手艺,更是看中他的人品,为的是他这份执着中透露出来的诚信精神。店里出售的印石,不仅价格公道,而且材质也都是精挑细选,绝无以次充好,每一块都是他亲自去福州、青田等产地的石农那里一个个挑出来的,为了选出几方好印石,夏天汗水湿透衣服也浑然不知。

这些年,孔黎翔先后带过六七位学生。对于学生,他最看重的仍是人品,是否尊重他人,在诚信上面有无瑕疵。在他看来,学艺也是学做人的过程,在传授篆刻技艺的同时,不断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把艺德放在重要位置,希望每一位印人都能继承诚信这一宝贵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