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复旦指导闲林中学的学生制作堆绣
小夏展示他和同学合作完成的智慧堆绣作品
(记者 郑淑萍 赵永军 潘文 沈扬)前不久,在“绣色生韵——智慧堆绣非遗技艺的传承密码与创新实践”交流活动上,一幅幅精美的堆绣作品让来自塞尔维亚的研修班成员眼前一亮。这些作品来自区文化特派员洪复旦筹办的“春满西溪源·蝶恋花”智慧堆绣艺术系列作品展,目前正在闲林街道西溪源村展出。
2024年4月,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首批1500多位文化特派员奔赴基层。浙江外国语学院美术·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闲林街道艺术乡建驻村艺术家洪复旦与西溪源村结对,一年来在这片青山绿水环绕的土地上,文化的种子悄然扎根生长。
放眼余杭,这样的变化还有很多:在百丈镇溪口村,一场场文学盛宴走进村民日常;在仁和街道花园村,红色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生;在径山镇径山村,千年茶韵更加回味悠长……文化特派员的到来,正让乡村充满无限想象。
走进西溪源村,郁郁葱葱的香樟树下,坐落着洞山村口美术馆。随着文化特派员的入驻,游客来了,村民闲暇时也喜欢过来转转。馆内,以“春满西溪源·蝶恋花”为主题的智慧堆绣展正在展出,60幅以西溪源村、蝴蝶为创作元素的堆绣作品引人驻足。
智慧堆绣,便是洪复旦在乡村“种”文化的第一步。
培育非遗传承新生力量
“智慧堆绣来自于生活,也更易在乡土扎根。它源于民间拼布与堆绣技艺,通过拼接和刺绣不同的布料,创造出绚丽多彩的图案和纹样,造型生动、寓意吉祥。”智慧堆绣是洪复旦研究打磨了六年的项目,也是其从乡村走进课堂、再回归乡土的第一次尝试。
洞山村口美术馆内,乡村无界美术馆项目引入的“无界魔镜”装置吸引不少外国友人体验,轻轻一点,即可一键生成堆绣风格艺术照片。洪复旦团队与科技企业对接,引入无界AI图像生成算法,将传统堆绣纹样进行动态化呈现。目前,已生成适配现代审美的新纹样70余张,辅助智慧堆绣的纹样设计、色彩搭配与二次创作,也为村民和游客留下可以“带回家”的纪念品。
如何让文化的种子扎根生长?作为一名老师,洪复旦首先想到了“从青少年抓起”,将堆绣艺术课程引入当地中小学课堂,培育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去年暑假,刚上初中的小夏参加村里活动时,第一次接触堆绣,便喜欢上了这门技艺。
“我觉得堆绣很好玩,有种莫名的熟悉感,没想到入学后学校里也有这个课程。”在闲林中学智慧堆绣艺术实践工坊,小夏向记者展示了他和同学合作完成的智慧堆绣作品——“灵龙献福”。
去年9月起,闲林中学设立智慧堆绣艺术实践工坊,并成立智慧堆绣社团。今年年初,闲林小学也引入了该课程,成立乡村美育浸润研究中心,建成智慧堆绣艺术活态展陈馆。
“这个课程在我们学校非常受欢迎,智慧堆绣社团成立后,报名的学生也很多。经过选拔,我们第一期有16位学生加入动手实操。今年暑假,有很多学生再次报名。”闲林中学副校长邱正召介绍说,经过一年的发展,该校的堆绣艺术课已成功申报余杭区精品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这个暑假,洪复旦团队正忙于策划堆绣艺术展,预计于今年秋季在闲林埠老街展出。届时,孩子们的作品也将亮相。
激活本土文化基因
每一个乡村,都有独特的文化基因。西溪源村有哪些土生土长的文化基因?洪复旦每周都会去村子里走走看看。
“听说您收藏根雕40多年了。”前不久,洪复旦来到村民洪振华家中。
说起根雕,洪振华打开了话匣子,“西溪源村临近午潮山,我们小时候有事没事就去山上转,对各种各样的树根有着深刻印象”。
从十六七岁起,洪振华开始收集树根,逐渐对根雕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有机会便到各地寻找。“刚开始时,就是单纯觉得好看,后来在寻找、创作根雕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些故事和经历很珍贵。一开始看根雕是树根,后来看到的是人,是灵魂的交流。”洪振华说。
“我们常说‘扎根’,我们的先辈居住于此,为了适应环境有很多的生存智慧,而这些智慧又滋养出丰富的文化,比如根雕、盆景等。”洪复旦说,这些文化基因非常珍贵,也是“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对文化特派员来说,真正走近村民并不容易。在走访中,洪复旦发现,西溪源村聚集了不少艺术家工作室。
本土乡村艺术家的回归,会闪耀出怎样的火花?洪复旦立即联系了好友陈毅恒,他是土生土长的西溪源村人,是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生,现在是油画老师。
“本土艺术家对乡土有着独特的情感,创作的作品及解读都有特别之处。”洪复旦说。
“小时候,我漫山遍野地跑,春天摘野果、挖竹笋,夏天泡在河水里,都是很难忘的记忆。”最近,陈毅恒正在为画展做准备,题材便是西溪源村的风景与人。回到故乡创作,他最大的感受是“热闹”。
无论是在村里的工作室,还是在户外创作时,他都经常被村民“围观”。“看到我在这里画画时,他们一问父母是谁,马上就对上人了,很自然地会有更多交流,还有不少人看了后很感兴趣,让我也帮他们画幅肖像。”
乡村就是“无界美术馆”
“作为乡土文化的原生地,乡村是最接地气的展示舞台。”在洪复旦的计划清单中,在一年后举办的乡村美育文创嘉年华上,西溪源村将化身为一座“无界美术馆”,村里的古建筑立面、田园景观、特色民宿等都是艺术展示的载体,村民将成为这场文化盛会的“主角”。
漫步在西溪源村,可以初见这座“无界美术馆”的雏形:青山绿水环绕间,村口美术馆内展示的艺术作品不断上新;村里的广场可以举办文艺展演和文创市集;山丘议事厅、老年食堂等场所将在数字赋能下,呈现西溪源村的发展变迁;依托艺术乡建,艺术家们陆续入驻……
除了文化展演、美育浸润等,产业共富也是“无界美术馆”的重要图景。“我们目前在尝试将堆绣技艺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制作一些与堆绣相关的文创产品,比如说明信片、日历等。”洪复旦说,接下来,还计划创新推出丝巾、堆绣材料包等文创产品,依托智慧堆绣共富工坊,吸纳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形成“展演+体验+衍生”的完整产业链,助力村民增加经济收入。
文化特派员两年一期,这些项目如何更好地持续下去?“我并不是一个人,背后一直有一个团队。”洪复旦说,“我们建立了文化特派员工作团队,闲林街道文化管家孙婉彤、西溪源村宣传干事吴瑛、浙江外国语学院民艺社的大学生等都是核心成员,负责跟进相关项目。”
又是一年暑假,智慧堆绣体验课如期在西溪源村党群服务中心举办,50多位小朋友现场体验如何用碎布条挥洒创意。
洪复旦欣喜地发现,和去年暑假相比,今年来参加活动的孩子明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