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阳)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刺破苍穹,这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发组网;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上首台神经元规模超20亿的基于专用神经拟态芯片的类脑计算机“悟空”重磅发布,其支持的脉冲神经元规模超20亿,数量接近猕猴大脑;未来科技城,一架无人机从无人配送站起飞,载着新鲜饮品沿预设航线疾驰,20分钟后,这杯奶茶已送达20公里外位于径山镇的顾客手中。
以上三个场景,共同指向一个坐标:余杭。
半年前,余杭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掷地有声地启动“未来攀峰”行动,剑指“1+3+X”未来产业体系,即以人工智能为基座,加速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三大前沿风口,同时预留X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赛道。
半年走过,余杭以创新为梯,攀向了怎样的高度?
AI筑基“余杭高地”
未来产业的竞逐,根基在于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余杭深谙此道,半年来在人工智能基础底座上落子如飞。
算力,是新时代的“电力”。之江实验室“万卡千星”工程稳步推进,混合万卡建设规模已达8000卡。更引人瞩目的是头顶的星辰——今年5月,之江实验室发起的“三体计算星座”首发12颗卫星成功入轨。这些搭载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的卫星,最高单星算力高达744T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我们是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的愿景,正穿透大气层成为现实。这套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未来总算力目标直指1000 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彻底突破地面站资源与带宽限制,为遥感数据实时智能处理打开新维度。
数据与应用,是驱动AI进化的“血液”与“场景”。余杭精准发布城市机会场景“双20条”清单,为AI企业提供宝贵的“试验田”与“首秀台”。成果令人振奋:2025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上,扎根余杭的菜鸟物流大模型、同花顺金融多模态大模型等一批大模型集中亮相,彰显技术落地的“余杭速度”。AI赋能更深入城市肌理:“AI PPT”智能咨询、反诈助手等“AI公务员”上岗基层,灵伴科技与高德地图合作推出首个全场景智能眼镜导航,并联合支付宝“看一下支付”开创眼镜端无感支付先河……智能治理与便捷生活,在余杭交织共生。
三大赛道“御风”疾行
在坚实底座之上,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三大风口领域,余杭企业正以技术突破与商业落地诠释“御风而行”。
今年4月,余杭成功入选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中国飞谷”品牌加速崛起。迅蚁科技编织的空中物流网络“快递”奶茶只是序章。就在最近,余杭企业微分智飞(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的“空中智能体”进入大众视野——其飞行机器人突破卫星拒止环境下的自主导航与动态避障,能在无GPS、无信标、无遥控的矿山、林下、隧道中自主完成探测甚至救援任务,从“飞行平台”跃升为具备环境理解、任务决策能力的智能体。其“复杂矿洞环境全自主探测无人机系统”获全国首创“补投联动”机制支持,成为低空经济向工业纵深拓展的先锋。
余杭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展现出全链路布局。蓝芯科技将研发焦点锁定机器人“视觉感知”,赋予机器人一双慧眼。去年发布的首代人形机器人已集成视觉导航、避障、抓取技术。“今年我们将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以‘具身员工’概念推出,让机器人在企业‘上班’。”蓝芯科技副总裁郑超描绘的场景近在咫尺。更具商业爆发力的是有鹿机器人——其AI130商业巡扫机器人发布仅9个月订单突破4亿元,在具身智能加持下将国产清扫机器人海外售价提升7倍。而其Master2000通用具身大脑,已应用于宁德时代高安全旗舰版滑板底盘(磐石底盘),推动新能源汽车向“场景个性化”跃迁。
在探索人脑奥秘与智能仿生的尖端领域,余杭锋芒毕露。强脑科技(BrainCo)的智能仿生手入选2025全国科技助残创新案例,这款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全球首款量产单指直觉控制智能仿生手,让肢体残障人士重获手指精细运动能力。更震撼的突破来自“悟空”——由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余杭区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研发的国际上首台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的基于专用神经拟态芯片的类脑计算机Darwin Monkey。它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运行大模型完成推理、生成等任务,甚至初步模拟多种动物大脑。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汇聚127名专职科研人员,硕博比82%,承担19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的脑机医疗战略科技力量。
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半程成绩斐然,非一日之功。余杭深植的创新生态,是支撑“未来攀峰”的广袤高原。
政策与资本精准滴灌。“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68条”产业新政是余杭的决心书,其中明确设立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大模型、AI、低空经济、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项目,对获得认定的典型案例等给予最高百万奖励。政府产业基金规模持续壮大,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导向鲜明。
平台与主体协同共进。全省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进入调试阶段,北航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6家,落地成果转化项目65个……高能级平台矩阵释放强大磁力。与此同时,余杭已形成以阿里、抖音为龙头,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为支撑,超千家创新创业企业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企业森林,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近70%,占全市1/3、全省1/5。
攀峰,意味着余杭要朝着更高、更先进的领域去发展。从强脑科技韩璧丞提及余杭2018年对冷门脑机接口的前瞻押注,到如今“悟空”类脑计算机、“三体星座”升空、具身智能机器人爆发,余杭的“X”变量正不断裂变出改变产业规则的现实力量。
低空物流网络覆盖城乡、人形机器人步入车间、脑机接口重燃生命希望,余杭的“未来攀峰”行动已不仅是产业规划。手握AI底座利器,乘三大风口之势,余杭的下一个攀登点,直指全球产业竞争的最前沿——那里,未知即机遇,无限即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