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晗语) 在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中轴线上,一位年轻工程师走出350米高的双子塔写字楼,穿过花蕊状布局的城市服务综合体,步行5分钟抵达地铁站。傍晚,在国际体育中心挥洒汗水,周末带着家人漫步于滨水商业街区,享受艺术展览与都市繁华交织的生活。这样的场景,正随着中轴线的加速崛起,在余杭加速成形。

城市发展新命题:余杭为什么需要中轴线?

十几年前,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还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城市中心地块甚至没有一座商业综合体。2023年余杭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李丹提交了一份题为《满足消费新需求 打造消费新高地》的提案,并且在大会发言中真挚地表达:“我想在余杭逛街!”简单明了的话语背后,代表的是群众百姓的呼声:我们要拿什么匹配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

人民的发问,余杭以实干作答。2023年,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完成国际征集,项目全长2.5公里,核心区占地面积2.84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共计17.2平方公里,目标打造世界级的城市中轴形象和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典范。也是在这一年,“中轴线”三个字深深刻印在了余杭发展的坐标上。

为什么需要中轴线?从城市中心角度考量,要称得上是“中心”,必是需要一个立体庞大的系统来支撑,这意味着产业发展要走在前列,城市配套要样样齐全,生产、生活、生态要彼此相融相生,才能足够吸引人前来。因此,以中轴线为发展核心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恰逢其时。

2024年10月,《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获国务院批复,文件中正式明确城西科创中心作为杭州三大全球功能城市中心之一,承担杭州参与国际竞合、彰显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使命和功能。中轴线区域作为城西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域也被列入杭州市八大城市重点发展区块之一。

同时,余杭作为浙江经济发展大区,也已多年蝉联GDP总量全省第一的成绩。向内看,高速发展的背后急需一个能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城市能级的核心载体。中轴线将分散的城市功能拧成一股绳,正是破题的关键。

世界级营城之道:余杭如何建设中轴线?

最初,中轴线对大众来说还是一纸文书、一个概念。2024年,余杭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中轴线区域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成模样、八年成榜样”总体目标,统筹推进规划研究、项目建设、招商引资。

同年,指挥部锚定“三年大变样”目标,牵头编制《中轴线开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计划通过2024年“夯基地”、2025年“拉框架”、2026年“塑形象”三年攻坚,于2026年达成“标志性项目亮点纷呈、公共配套精彩亮相、核心景观精彩蝶变、中央商务氛围初现”的阶段成果。

眼下,“三年计划”已来到中期阶段,余杭如何作答? 

2025年3月,余杭发布“奋进2025中轴线攻坚计划”,以“活力跃升”“创新引领”“交通畅达”“宜居优享”四大行动推进建设,其背后是独特的创新营城模式:当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持续导入,余杭迅速崛起为一座创新之城,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是“活力中轴”的基础。同时,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活力更是从产业界面向全方位升级。

从规划来看,中轴线采用“片区统筹开发”模式,邀请国际顶尖团队整体设计,成片混合出让文化、办公、住宅用地;贯穿全程“总师制度”,更是保障了从蓝图到落地的精准把控。

从产业来看,余杭沿轴线布局六大产业片区,重点发展数字科创、总部经济,目前钉钉总部已交付使用,字节跳动华东中心即将建成。还有围绕国际数字商务区(双子塔群)、智慧科创总部(九宫格)两大集群,余杭正加速吸引高能级服务机构和AI大模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

从交通来看,余杭以杭州西站枢纽为圆心,纵向有运溪高架、绕城高速,横向有留石高架、文一西路和杭徽高速,三横两纵的对外联通体系已经构成;文二西路下穿隧道、地面改造道路等已发布设计招标,建成后将打通绕城高速对于余杭核心区域的阻隔,成为未来科技城最重要的东西中轴;加上地铁5号线、19号线、3号线三条地铁支脉快速连接市区,交通畅达撑起了中轴人气的骨架。

从项目来看,除双子塔区块外的重大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或即将在三季度开工,未来城市客厅、余杭国际体育中心、未来公园等标志性公共项目已于今年全部动工。银泰杭州新中心也已奠基,将与华润万象城一起点亮中轴线上的“百亿商圈”。

当然,还有“小街区密路网”“十五分钟生活圈”等细枝末节处的考量,体现了余杭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整体建设理念。以中轴线为城市脊梁的余杭,正在以立说立行与久久为功,持续打造具有未来感、国际范、创新味、年轻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典范。

夕阳西下,当中轴线北端“花瓣”状的城市服务综合体披上暖金色光芒,市民在中心广场的绿意中漫步;当国际演艺中心的灯光亮起,人们穿过梧桐成荫的活力街巷赴一场音乐盛会,余杭市民定将在创新与烟火交融处,找到理想生活的答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