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伟康
随着网络、信息和数字社会的深入发展,与互联网平台及新零工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在余杭,截至今年6月,该群体人数达2.5万人。
新就业群体虽称之为“新”,但都是我们身边的“老朋友”。“两个轮子”的外卖骑手、“三个轮子”的快递小哥、“四个轮子”的网约车司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大街小巷,跟千家万户打交道,是“努力奔跑的奋斗者”。
从促进消费到催生新业态,从推动技术创新到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新就业群体连接起各行各业,已成为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
但他们也是权利易受损害的群体。以外卖骑手为例,他们很多人一不小心就会被打差评;他们频频遭遇入门难,想进小区把外卖送到用户家门口而不得。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关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社会的公平。值得欣喜的是,面对新就业群体,近年来杭州做了不少有益探索。
去年,我市推出“骑手友好社区”、杭州“小哥码”等系列举措,帮助骑手优化配送路线、节约配送时间,解决外卖配送“最后一百米”问题,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与顾客的用餐体验。
今年以来,余杭结合凝聚服务新就业群体“十件实事”,形成暖心驿站补点建设、友好场景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等10个项目,打造江南时代小哥驿站等24小时暖心驿站5个,开展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保障咨询活动22场……这些温馨举措的背后,得益于精准捕捉新就业群体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需求,也体现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正形成合力,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生活保障,让他们立得住脚、安得下心、圆得了梦。
不过,总体来说,新就业群体普遍期盼可靠的职业安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充分的社会保障、有效的社会融入。这样的期盼需要全社会回应,需要平台企业回应,需要相关部门回应。
比如,在完善休闲娱乐、医疗急救等配套设施,优化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保障,强化积分落户、公租房配租等政策支持方面,还可以下更大功夫,让新就业群体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还要加快推动算法透明化与劳动权益保障机制落地生根,让技术进步回归人性关怀。
更深层次上,社会亟须重塑对劳动价值的认知——从“工具化”的视角转向“主体化”的尊重,让每位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的劳动者,都能在奋斗中拥有尊严与归属。
以“心”暖“新”,让每份职业都有光,就能实现城市发展与新就业群体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