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阮伟康) 中午时分,仓前街道葛巷未来社区的食堂里,饭菜香气弥漫开来。盒马配送员郭永兵熟练地刷过“爱心饭卡”,花8元钱端走了热气腾腾的两荤一素。
“这要在外面的饭店,少说得18块。”他满足地笑道,“吃得实惠又健康,关键是能和兄弟们唠会儿嗑,歇口气。”这间不过百来平方米的“暖新食堂”,是余杭服务保障新就业群体的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照顾午间奔忙的骑手,食堂特意将供餐时间延长至下午1点半。菜品也悄然升级——年轻人偏爱的香辣、糖醋风味取代了单一的老年餐,油炸小酥肉、水煮肉片的香气成了吸引小哥们准时归来的信号。
就在郭永兵等人在食堂享受片刻放松时,又有一名外卖员结束午高峰的冲刺走了进来。小哥抬起手臂刚抹了把额头的汗,就被送上一杯冰凉沁爽的饮品。原来,这是余杭专门设立的“爱心冷饮补给站”。
这样的关怀场景,在余杭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生活中很寻常。
近年来,随着新经济蓬勃发展,余杭吸引了约2.5万名新就业群体。如何让这些“城市奔跑者”感受到温暖与归属?余杭以凝聚服务新就业群体“十件实事”为抓手,聚焦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整合部门资源,构建起覆盖生活便利、权益保障、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全维度支持体系。
比如,针对新就业群体“休息难、充电难、应急难”的问题,余杭在商业区、充电点等聚集地布局智能化驿站,打造“15分钟可达”的服务网络,建成江南时代小哥驿站等5个24小时暖心驿站,配备饮水机、充电桩、急救箱等基础设备,并增设按摩椅、乒乓球桌等休闲设施,让奔波的身影有了“随时可停靠的港湾”。今年上半年,已通过驿站开展义诊、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13场,服务超800人次,真正实现“歇脚更舒心、服务更贴心”。
薪资拖欠、事故理赔等权益问题曾是新就业群体的烦心事。余杭高标准打造全市首家新业态纠纷调解中心,整合法律咨询与调解平台,针对高频争议提供“一站式”服务。今年上半年,依托仓前街道“一站式”调解专窗等平台,已成功化解38起纠纷。同时,开展劳动权益保障咨询活动22场,切实帮助“小哥”提升自我维权能力,让“劳动有尊严、权益有保障”从口号变为现实。
把服务做进去,还要把作用带出来。余杭深谙,最深沉的温暖不仅在于“给予”,更在于激发群体与城市“共生共融”的内生动力。以党建为引领,余杭充分发挥外卖小哥等群体线路熟、情况明、机动性强的特点,建强守护侠、监督侠、急救侠三支“骑士侠”队伍,积极引导大家参与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工作,让新就业群体实现了“被服务者”到“治理参与者”的身份升级。
不久前,外卖小哥蔡光轼入选2025年“杭州好人”榜单。此前,他早已是骑手圈中的“明星”:2020年,他与8名骑手合力扑灭居民楼火灾;2023年,他完成了一次堪称“教科书式”的地下停车场灭火;2025年暴雨夜,他又运用专业急救知识成功救治了一位受伤老人。蔡光轼的电动车上常备急救装备,在街头救助过同行骑手、醉酒昏迷者,守护过走失儿童,春运期间还在杭州西站救助过低血糖旅客。他连续2年担任“小哥助老送餐员”,风雨无阻为独居老人送餐。送餐途中,他还经常义务为老人维修家电、代购药品,被老人们亲切地称为“暖心儿子”。
据统计,今年以来,以蔡光轼为代表的余杭新就业群体已参与爱心献血、急救支援等公益活动800余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城市主人”的责任与温度。
如今,以“心”待“新”已在余杭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新就业群体也在做更多的事来回报这座“有爱的城”。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党员骑手到行业群体,更多“小哥”通过融入网格、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城与人正共同绘就“双向奔赴”的温暖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