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阮伟康) 一串串彩灯,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手中完成组装,漂洋过海扮靓庭院和房屋;一颗颗竹笋,拥有了“从原料选品、制作工艺到成品包装、仓储运输”的标准,托起老百姓的致富梦想;一批批文创店、咖啡馆在乡村“扎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得益于共富工坊的出现,这些美好图景每天都在余杭上演。

2022年9月,浙江出台《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三年打造万家“共富工坊”,实现山区县乡镇和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全覆盖。

如今,这一蓝图正在余杭加速变成现实:全区已建成共富工坊102家,吸纳超5000名农民就业,累计带动村民年增收1.6亿元。这些共富“小工坊”何以释放“大能量”?

走进瓶窑镇福山农场,桃树上缀满个大饱满、清甜泛红的蜜桃。“现在有科技小院这个‘智囊团’做支撑,不仅研发推出新品种,还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前来预约购买的客人一波接一波,今年蜜桃一定能卖个好价钱。”“蜜桃小院”共富工坊负责人胡静琦告诉记者。

这份底气的背后,离不开共富工坊的“集成效应”。近年来,余杭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构建起“区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直抓、村企协同”的四级联动机制,积极组建“工坊服务帮帮团”,优选有农技、营销等方面知识的党员,下沉协助解决种苗选育、产销对接等问题,不少工坊便因此有了自己的“智囊团”。

同时,余杭还推出“工坊合伙人”计划,吸引各路“新农人”通过创意合作、产品营销、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工坊运营,逐步实现“组织引领、要素整合、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有了资源整合的力量,小工坊也能撬动大产业。余杭开设了“共富好铺”直营门店,集中销售102家共富工坊特色农产品,形成“好铺下单-工坊接单-村民做单”的产销一体模式,放大品牌影响力和共富拉动力,让好铺连百坊、共建促共富。

“工坊不仅出技术、出种苗,养好的蝴蝶兰还有专人上门统一回收。我们可以选择承包,也可以打零工。”谈及“花园时光”共富工坊,仁和街道花园村村民陈大伯连连称赞,这份“家门口”的事业一年能为其家里创收8万元,“这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而且还能照顾家里。”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如何让共富工坊从“盆景”到“风景”,让共富成果从“单点”到“全域” ?余杭仍然有新解。

早在2022年,余杭就在全市率先提出“未来乡村示范带创建”概念,尝试摸索组团式片区化发展路径,即通过打破村庄地域边界,在地缘相近、产业相似、人文相连的村之间构建联合体,实现带内各村强村带弱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目前,以共富工坊为载体,余杭已组团构建8大工坊矩阵,布局形成共富工坊产业带,逐步形成规模效应。

比如,以中泰竹笛、瓶窑果蔬、径山茶业、鸬鸟蜜梨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链正通过“链坊融合”工程焕发新生;余杭街道永安村的“乡村CEO”刘松身兼9村合股成立的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另外8村分别聘有“乡村造梦师”,大家打通各自资源,共办活动、共建项目、共享收益,组团后9个村的集体经营性总收入提升2.3倍,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8倍。

“共富工坊让技术、人才、产业真正融为一体。”余杭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余杭将继续坚持“产业链思维深化建设、品牌化标准集成打造”的理念,牵引带动共富工坊提质增效,努力让共富先行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