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康
一条几分钟的短视频,借助融媒体平台和分发系统,瞬间触达亿万受众;一部《黑神话:悟空》,运用高分辨率渲染等技术,融汇中式美学与传奇故事,让历史建筑变成打卡热点……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为文化注入蓬勃生机,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网与数”都是如此。这些充满科技感的文化作品,预示着“文化+科技”的无限潜力。
文化与科技恰是余杭最耀眼的两张“金名片”。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千年古镇文化等文化瑰宝,在良渚文化大走廊的串联下熠熠生辉;四大省实验室等科研重器、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汇聚于此,构筑起强劲的科技引擎。这一系列得天独厚的优势昭示:余杭作答“文化+科技”融合命题正当其时,也必将大有作为。
新技术迭代正酣,新故事方才开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仍面临“两张皮”、关键技术不能自主等问题。
做深“文化+科技”大文章,首先当以科技为钥,解锁文化宝库的现代密码。比如,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内,观众通过3D数字测量与重建技术,瞬间穿越千年。这启示我们,要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深度挖掘文化精髓与美学价值,打造沉浸式、可交互、富有深度感染力的文化体验与传播产品。
其次,要借“新三样”之舟,扬文化出海之帆。加快推动科技企业与文化创作者“结盟”,将文化IP创新融入网络文学世界观、网络剧叙事或网络游戏场景设计,实现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有效国际传播。
此外,还要筑融合赋能之基,营造“热带雨林”生态。加快构建集技术支撑、创意孵化、产权交易、出海服务于一体的融合型平台,积极推动高校、研究机构与文化科技企业深度协同,破解技术与创意双重瓶颈,让融合之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紧握创新之钥,释放文化潜能,余杭定能让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