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2025年1月7日经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现根据有关法律要求,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瓶窑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范围总面积128平方千米,包含13个行政村和8个社区,分别为长命村、凤都村、大观山村、崇化村、窑北村、南山村、外窑村、西安寺村、张堰村、石濑村、彭公村、塘埠村、奇鹤村、杨梅坞社区、里窑社区、新窖社区、华兴社区、瓶窑社区、溪东社区、羊山社区和学府社区。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期到2035年。
三、规划定位
立足瓶窑资源特色,衔接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其位于余杭区“两廊一轴”交汇处的区位优势,积极挖掘并激活山水生态、良渚遗址、北航中法航空学院等独特资源,以“文润瓶窑”为愿景,将瓶窑镇打造为“千年古城宜居典范、创新智造科技高地”,建设以文化旅游和先进制造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型辅城。
四、规划目标
到2025年,高水平建设千年古城宜居典范、创新智造科技高地,建好城西科创大走廊和良渚文化大走廊,为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到2035年,发挥瓶窑镇科技创新、历史人文等优势,落实省市战略要求,全方位融入余杭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新中心的新定位,围绕城西科创大走廊和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逐步建成文润瓶窑、智造新城、共富样板。
五、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依托瓶窑镇丰富的生态、农业和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明确“一心一核,一带两轴五片区”的空间发展框架。“一心”指的是瓶窑新城综合服务中心;“一核”指的是以工业园区更新改造为主的西部复合产业集聚核; “一带”指的是苕溪生态景观带; “两轴”指的是沿104国道、235国道等形成的两条十字形产业发展轴; “五片区”:指结合地域特色连片发展形成的五个发展片区,包括新城航空创新产城发展区、南部湿地观光旅游区、西部新兴产业集聚区、北部养生度假区和东部遗址文化区。
六、严格落实空间控制线
瓶窑镇落实永久基本农田1714.39公顷和耕地保有量1987.87公顷。
细化落实城市蓝线、城市绿线、城市黄线、城市橙线、城市紫线、道路红线等城市重要控制线,细化落实基础设施控制线、灾害防治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其他空间控制线,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七、规划用地分区
优先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满足生态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瓶窑镇国土空间共划分为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共六类用途分区。其中,城镇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商务区、工业发展区、物流仓储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乡村发展区进一步细分为一般农业区、农田整备区、林业发展区。
八、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针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构建镇域公共服务设施分级配置体系,形成“城市级-乡镇级-行政村级”三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按照《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分级配置指南》《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等相关要求进行配置。
九、历史文化保护
落实区级总规要求,传承彰显余杭双千年古城文化品牌、良渚文化品牌,更好地塑造城乡特质、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提升城乡文化魅力。围绕古今文化发展轴、苕溪诗路文化带、良渚文化大走廊等三条文化轴带,通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高质效推进“文润瓶窑”。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2处文物保护点。
十、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规划期内,根据瓶窑镇自然本底,针对森林资源、湿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进行保护利用,加强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实施分类分区管理自然资源,促进瓶窑镇可持续发展。
十一、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分与控制要求
通过规划整合,在瓶窑镇涉及5个规划编制单元,分别为瓶窑新城单元(部分)、西站新城单元(部分)、良渚北单元(瓶窑镇部分)、瓶窑东单元、瓶窑西单元。其中,主要涉及瓶窑新城单元(部分)、瓶窑东单元、瓶窑西单元3个单元。规划编制单元控制指标主要包括总面积、居住人口规模、主导功能、重大设施配建、控制线、名录等控制内容。编制详细规划时应落实到各个编制单元,不得随意变更。
十二、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采取分阶段实施策略,明确近期与远期目标。强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空间数字化治理平台,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边界管控和用途管制,加强规划全周期动态实施监管。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支撑强化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国土空间规划在各环节的深入实施制定有效的保障措施。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