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杰 通讯员 罗洁) 从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到新中心中轴线火热建设;从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到成功举办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再攀高峰的奋进之年,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余杭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令人瞩目,一举一动也都备受关注。
将部署化为行动,把蓝图变成现实,离不开以绣花功夫真抓实干。聚焦区委重要决策部署和年度改革发展目标任务,区纪委区监委坚持“脚下沾泥+心中有‘数’”,在“护航第一区、监督在一线”专项整治监督中,用一次次深入一线的走访督导,保障各项部署举措精准落地。
7月14日,记者跟随区纪委区监委护航监督组,来到未来城市客厅(一馆四中心)项目建设现场。项目正处于桩基施工阶段,只见机械轰鸣、车辆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监督组一行熟稔地走进工地找到项目负责人,询问起项目进展。
护航监督组此行的目的,是围绕重大项目进展,特别是此前发现的问题整改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廉洁高效按期顺利推进。
现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后,护航监督组又来到项目建设办公室检查台账资料。这座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的文化地标,将主要建设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抓重大项目,最重要的是抓出实物工作量。有结果,再小的项目汇聚一起也是大;没结果,再大的项目不能落地也是小。
“如此体量的重大项目,做好监督工作并不容易。”护航监督组成员李树平一边查看台账资料一边补充道,首先是人员多、资金量大,紧盯关键人员、关键岗位、关键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督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其次是工程复杂、涉及面广,工程问题需要多个部门齐心协力解决;项目建设标准高、质量要求严,这也更需要纪检监察组织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检查中,护航监督组还一再嘱咐有关部门要严守纪律。李树平说:“我们重点关注关键岗位人员,他们经手服务的项目多,检查时‘多说一句’很重要。”
今年以来,像这样深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现场的督导推进,仅在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开发建设一线,护航监督组就已先后开展了36次。
在全区范围内,各护航监督组灵活采取“面对面”沟通、“点对点”暗访、“组与组”协同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对制约项目推进的典型问题进行精准破题,在未来城市客厅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二期“十大工程”启动、22个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开工中有力地发挥了政治监督作用。
不仅是项目建设一线,在企业创新一线,在文化传承一线,在民生优享一线,都能看到护航监督组的身影。
如果说每日“脚下沾泥”是日常动态,那心中有“数”,就是纪检监察干部“护航第一区”的新常态。
“全省首个良渚古城遗址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已建成投用,后续管理运营情况怎么样?平时的维护、开放安排是不是合理?有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护航监督组除了实地走访调研问询,还深度介入项目决策会议、严格审核财务收支流程、定期检查运营情况报告,全方位查漏补缺。
护航监督组通过大数据系统主动识别并预防预算执行偏差、制度薄弱环节等潜在风险,推动建立动态监管台账,规范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确保每一笔钱都按规范使用。
政治监督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为了弥补自身专业上的不足,“护航”监察组还着重加强和审计、财会、统计等行政监督统筹衔接,用好各类监督成果。同时深化运用监督项目审核报备、力量协同联动、成果深化运用等机制,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和定期评估跟踪问效。
结束一天的走访,护航监督组成员回到办公室,开始整理走访笔记并向相关部门制发反馈单、建议书督促整改。
“增值服务板块功能不够完善”“企业标签维护管理不够及时”“企业普遍关注惠企政策,希望申兑更高效”“企业对应用场景的需求十分迫切”……在护航监督组成员钟海芬的笔记本里,一页又一页的走访笔记中,记者看到一条条被特别标注的监督意见。
“根据我们这条监督意见,‘余省心’平台的‘找空间’功能上线了产业园区178处,方便中小企业注册落地;还有这一条,‘虚拟园区’后面上架了未来科技城、余杭经济开发区、五常街道专区,围绕低空产业低空经济专区,提供‘低空+城乡治理’‘低空+限时配送’等6大应用场景……”钟海芬说。
对于护航监督组来说,精准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让解决“一件事”提升到解决“一类事”,让监督的成效变成发展的成果,这就是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