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文 沈扬) 一餐热饭,暖胃暖心。近期,基于余杭区养老助餐实践经验制定的《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指南》国家标准(GB/T 45872-2025)(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指南》中的服务保障、服务提供(如订餐、配餐、送餐、上门烹饪规范)及评价改进等核心内容,均以百丈镇先行先试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为重要蓝本。
送餐入户 让山区老人吃好饭
余杭区地域较广,尤其是位于西部山区的百丈镇等地,人口居住较为分散,且高龄、独居、空巢老人较多。如何让老年人吃得更舒心?在不断探索中,余杭逐步形成了以“配送餐中心集中配送、老年食堂合理布局、助餐服务点就近用餐”为主,“送餐入户”为辅的助餐服务模式。
8时50分,百丈镇老年食堂内就已飘出了饭菜香,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刚出锅的餐食。
“老年人吃午饭比较早,所以我们送得也早。”老年食堂负责人蒋月云将打包好的饭菜送往配送餐中心,交由5名送餐员,分别送往全镇6个村、1个社区的送往200多位老人家中。
80多岁的俞老伯家住在半山腰处,距离老年食堂路程较远。“我平时一个人住,饭菜烧多了吃不完,少了又没什么吃的,现在有老年食堂直接送餐到家,真的方便多了。”从送餐员手中接过温热的餐盒,俞老伯笑着说:“我胃口挺好的,还让他们给我加了饭。”
看起来一样的老年餐,其实里面藏着不同的喜好。“每次打包时,我们的脑子都像电脑一样快速运转。”蒋月云向记者细数了不同老人的情况,仙岩村的俞老伯要多加一点饭,溪口村的杨阿姨不吃鸡肉和萝卜,还有些老人牙口不太好,喜欢吃肥一点的红烧肉。
“这些是我们送餐时一点点收集的信息,也结合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馈的老年人体检情况,刚开始时记在本子上,久而久之已经牢牢记在了我们脑子里。”
此次发布的《指南》中就在明确订餐、配餐、送餐等服务的同时,也提到“充分考虑老年人膳食营养结构、健康状况等因素”。
除了考虑不同老年人的口味、反馈等,百丈镇老年食堂每周还会制定两份菜单,一份是常规菜单,一份是针对有慢性疾病等老年人的特别菜单。百丈镇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朱涛说:“接下来,我们还将结合老年人的实际饮食、口味和健康情况等,进一步探索推出营养餐,让老年人吃得更健康。”
数字赋能 解养老助餐跨域难
由于各镇街的助餐方式、政策、结算体系等存在差异,也曾存在出了镇街“助餐饭卡”就用不了的情况。让老人就餐更便捷,数字赋能是关键。《指南》的服务原则中也提到,“根据助餐服务需求、服务能力,运用智能终端和信息管理系统,强化线上线下协同,以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保障服务精准高效、便捷可溯”。
作为全省养老助餐服务改革试点区,余杭区充分发挥本地数字资源优势,依托“舒心养老”智慧平台,通过采集老年人身份证、市民卡、长者卡、人脸等信息,进行“一人一卡一码”绑定集成,并增加微信、支付宝扫码结算等便捷结算方式,打通区域范围界限,率先在全省范围内有效做到跨镇街就近就便优惠就餐。
“按照‘户籍地提供政策,就餐地提供服务’的原则,老年人在全区范围内所有养老助餐点位,通过刷脸、刷卡等多种结算方式,可以就近就便享受助餐服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舒心养老”智慧助餐系统已上线“浙里办”App,注册人员达4.5万人,累计提供养老助餐服务913万人次。
同时为了提升助餐服务质效,余杭区鼓励专业机构运营管理老年食堂,探索品牌化、连锁化运作模式。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78个助餐服务机构,已100%实现社会化运营。今年以来累计提供就餐服务227万人次,日均助餐人数达1.5万人。
下一步,区民政局将持续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老有康养”专项,进一步升级舒心养老的“余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