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村“草莓宇宙”现场
跳头文艺集镇“跳进快乐圈”主题活动
“瓶日好市”民族市集的特色摊位
本报讯 (记者 徐媛) “五一”期间,文旅市场的“热浪”席卷全国各大城市。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和“文化资源富地”,余杭区文旅消费市场迎来一轮高峰。依托“文化+科技”“文化+乡村”“文化+旅游”等创新模式,余杭在“人从众”的文旅热潮中成功突围,打造了一场“热辣滚烫”的文旅盛宴,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辨识度与消费吸引力。
根据区文广旅体局发布的数据,截至5月5日11点,余杭区重点景区(点)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135.34万人次,同比增长17.08%;营业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4.3%;门票收入1798.13万元,同比增长75.53%。
一场“生活派对”
掀起文化狂欢
这个“五一”,青山村以一场“草莓宇宙·长三角生活派对”为长三角文旅市场投下一枚“破圈”石子,激起创新涟漪。
在青山村的“草莓宇宙”现场,电子乐与民谣轮番上演,观众们随着节奏摇摆,尽情释放热情;在龙坞里,“猫登天空”动画音乐特展全国首展开展,游客们化身“跳舞猫咪”穿梭在动画音乐空间,与20组动画IP互动,感受萌宠治愈的温暖时光;在文化礼堂的互动剧场里,《你是演奏家2》的音乐互动派对让观众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这场集草莓音乐、品牌游戏、非遗体验、萌宠特展、互动剧场、青山市集等30余项创新文旅项目于一体的生活派对,以“文化+”为笔,绘就了一幅文旅消费的新画卷。
据统计,“五一”期间,余杭“上新”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产品,共推出文旅体活动60余项,为市民游客花式过节提供丰富选择。
一条街的“民族共生”
点燃文化烟火
“五一”期间,瓶窑的“劳动者民族共生文化季”活动让游客在瓶窑老街邂逅多民族文化。
“瓶日好市”民族市集上,100多个摊位展示了各民族的非遗手作、地域农产品和创意衍生品;在“民族巡游”百工巡礼现场,百余名少数民族代表身着民族传统服饰,携本民族标志性劳动器具模型载歌载舞,勾勒流动的劳动色谱;夜幕降临时,展遗街上各民族代表共燃“文明炉火”,表演者与游客围火起舞,古老街巷一时间成为了民族团结的露天剧场。
活动期间,瓶窑镇接待游客13.95万人次。这个“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让民族文化在街头绽放光彩,成为余杭文旅“破圈”的鲜活注脚。
一种“流量”变“留量”
业态融合解锁文旅进阶密码
余杭文旅的精彩远不止于此。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良渚生长力市集|赋春集”,玉鸟集的“伢伢小集”,中泰街道的跳头文艺集镇等,不仅汇聚了丰富的商品和美食,还为游客带去多彩的文化体验。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神徽・镌刻在玉器上的信仰密码”公益讲座,揭开五千多年前的良渚神徽背后的信仰密码;百丈杜鹃花文旅季·云上音乐会,让流行金曲、越剧经典、笛子演奏等音乐形式在海拔800多米的平天堂山顶交织……
“五一”期间余杭文旅市场的亮眼表现,本质上是一场“在地文化”的破圈实验:非遗技艺在乡村派对中获得流量密码,民族符号在街巷里焕发共生能量,乡野自然春景被赋予二次元灵魂。可见,余杭文旅的破圈不仅在于游客量的激增,更在于通过多元业态延长消费链条,让“流量”沉淀为“留量”。这种以文化为内核、以场景为载体的创新模式,不仅为余杭创造了消费增量,也为区域发展提供了“余杭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