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学生为港南村党群服务中心创作的艺术墙绘


(记者 金一清)“这是我们良渚北片八村发展的新机遇!”港南村党委书记康宏果说。5月9日,良渚街道与中国美术学院举行“艺术村长”项目签约仪式,11位艺术家和村庄结对,担任“艺术村长”。港南村就是结对村之一。

康宏果口中的良渚北片八村都在结对名单上。自良渚遗址保护工作开展以来,这些村承担着生态、耕地和文物三大保护任务,许多区域难以开发建设,被村民称为“吉祥三保”村庄。

 在这份结对名单上,除了良渚北片八村,还有三个尚未完全开发的村庄,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这次校地合作希望通过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帮助这些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良渚校地合作的根基,是余杭丰富的高校资源。区内有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国际校园等高校。一直以来,余杭探索运用高校资源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新路径,良渚街道的校地合作实践就是一个缩影。

自中国美院良渚校区2021年启用以来,一直与良渚街道的村庄有合作接触。“两年多以前,港南村和中国美院结缘。”康宏果指着港南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三楼露台告诉记者,“这些漂亮的墙绘就是美院学生创作的,这几年学生时不时就会来村里写生,做社会实践。”

结对港南村的是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陈正达教授,他计划在项目前期携手良渚校区师生和其他“艺术村长”,深入村庄各个角落,勾勒良渚艺术地图初稿。

“这张地图既能帮助‘艺术村长’快速厘清村庄间的地缘关系,又能为后续挖掘、标注各村特色打卡点提供框架。”陈正达介绍说,地图将整合艺术村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民俗文化等元素,为后续以艺术设计赋能良渚乡村建设指明方向。

在这11个村庄,“艺术村长”既要规划设计,也要运营推介,用专业助力乡村振兴。良渚街道相关负责人坦言,“艺术村长”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其一是如何融合乡村与艺术,其二是项目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投入。“虽然街道为乡村配套了3年总计330万元的专项资金,但从长远角度看,难在培育内生动力和造活血。”这位负责人表示。

“6月初,村里会和‘艺术村长’进行详细沟通,村民代表和村干部会参与讨论,一起推进项目。”康宏果说,面对新兴事物,村民可能一时间无法接受,村委要做好桥梁作用。

康宏果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在富阳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带领团队设计建设杭派农居群落,一开始一些村民并不理解,觉得艺术民居的实用性不强。“如今,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通过这些民居具象化了,村民们不仅住习惯了,还在家门口吃上了‘文旅饭’。”康宏果很是羡慕。

“艺术村长”不仅要为村庄“授鱼”,还要“授渔”。中国美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副院长、良渚村“艺术村长”凌雅丽表示,艺术应该像稻谷一样扎根于泥土,“艺术村长”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批“带不走”的艺术乡建人才,让村民成为乡村美学的主体。

挑战的背后是更大的机遇。“艺术村长”项目有望将结对村庄打造成为文化旅游的新热点,游客的到来不仅能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还可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

近年来,余杭不断擦亮“和美余乡”辨识度,坚持硬件与软件、塑形与铸魂、物质与精神、风景与风尚共抓,推动“和美余乡”建设再上新台阶。余杭还以良渚文化为核心,打造“非遗IP+文创”新国潮等新场景新业态,打响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康宏果从没想过会和艺术大咖合作建设乡村,临近退休年龄的他摩拳擦掌。“以前我对网红是排斥的,现在我很支持做‘网红村落’,因为每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广告。有了大咖的帮助,我很期待未来的港南村。”康宏果感到自己很幸运。

陈正达遇见康宏果说的第一句话是“幸会”。这句“幸会”,既是良渚校地合作的起点,也是艺术振兴乡村的新机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