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发射
本报讯 (记者 李远远 王珏睿 施涛 通讯员 陈航 盛汪淼芷) 昨日12时12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一箭十二颗计算卫星是之江实验室发起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
“三体计算星座”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
本次首发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互联后,其具备5POPS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计算能力相当于3000台普通商用的高性能笔记本。
通常,传统卫星采集数据后需先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这种“天感地算”模式受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限制,仅有不到10%的有效数据能传回地面,且时效性差。解决这一问题正是之江实验室构建“三体计算星座”的出发点。
“我们并非简单地发射卫星,而是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为卫星装上‘智慧大脑’,让采集的信息直接在太空处理,筛选分析后向地面发回处理结果,变‘天感地算’为‘天感天算、天地协同’。”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表示,人工智能不能因为缺失算力而缺席太空。“三体计算星座”的构建,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边界,未来希望通过这个星座让老百姓也能便利地用上计算卫星、遥感卫星等带来的服务。
为什么叫“三体计算星座”?这个名称源于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其本质是当有三个以上的对象协同工作时,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同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一样,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
“发射成功后,除了要保证每颗单星的状态良好,更重要的是要把12颗卫星连成一个系统,在轨运行AI大模型,这也是最难的一项工作。”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说道。
在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指挥控制大厅,首发卫星的第一组遥测数据已经顺利回传。而此时,科研团队已经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后续的研发工作中,确保卫星组网、在轨任务等的顺利执行。
“‘三体计算星座’新一轨卫星发射任务的研制工作也已经启动。今年,之江实验室计划发射超50颗计算卫星,预计2027年完成100颗组网,未来将建成千星规模星座,在太空中形成有效的计算基础设施支撑。”之江实验室计算星座科研任务总体部总指挥、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赵志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