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由瓶窑微融媒体中心提供,均为资料图
本报讯 (记者 朱筱 俞晓菲 通讯员 姚平) 日前,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2025年中央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名单,瓶窑镇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获1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
这一殊荣是对瓶窑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其从“传统粮仓”向“现代农业高地”的跨越式升级。
瓶窑镇是余杭重要农业产区,也是我区种植业基地和粮食产量大镇,素有“杭州粮仓”之称。稻米是该镇农业主导优势产业,2024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32万亩、产量1.5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74亿元,水稻标准化种植率达95%。该镇还拥有省级未来农场2家、数字农业工厂5家,以及“亭市香米”“大观山蜜桃”“张堰茭白”“彭公竹笋”“亭市鲜蔬”等五大类农产品。
科技赋能:
从“靠天吃饭”到“数字种田”
谷雨时节,崇化村杂交晚稻千亩示范田里,科技与农耕交融的图景跃然眼前:随着无人插秧机匀速行进,嫩绿的秧苗整齐扎根,农技员手持平板电脑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等数据。这片曾见证良渚先民刀耕火种的土地,如今正以数字化浪潮重塑现代农业的基因。
去年,持续高温天气情况下,瓶窑镇稻田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崇化村杂交晚稻千亩示范片亩产蝉联全省高产竞赛冠军。这背后,甬优31、甬优33等抗逆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功不可没。
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研力量,瓶窑镇建立了“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基地+数字农业平台”体系,胡培松院士团队在此开展多抗性水稻品种攻关,良种覆盖率达100%。其中,甬优31展现出强大的抗高温特性,为粮食稳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耕地是基础,科技是动力。打开“禹上三农‘医’点通”平台,农户可随时连线农技专家“问诊开方”,自平台上线以来,已提供精准服务千余次。46台植保无人机穿梭于农田间,通过“呼呼打药”App的智能调度,病虫害防治效率提升60%,农药用量却减少20%。在省级五星农事服务中心,智能育秧流水线与氮气低温仓储设备协同作业,稻米加工损耗率大大下降。
品牌崛起:
从区域品牌到“1+N矩阵”
金秋时节,瓶窑镇农事服务中心内,稻谷通过智能水份检测系统,沿着螺旋输送带精准落入干燥仓,数字大屏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等参数。截至2024年底,农事服务中心共有粮食烘干机33台,服务范围辐射6个镇街,让“看天晒谷”成为历史。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在这片土地上驯化稻作;如今,一场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产业革命正悄然展开。
以“亭市香米”区域公用品牌为核,瓶窑镇精心培育“良渚古城贡米”“稻香五千年”“银秋”等品牌,构建起“1+N”品牌矩阵。
在2024年“浙江好稻米”评选中,“稻香五千年”新米凭借晶莹剔透的米质、软糯香甜的口感,从全省278个品种中脱颖而出,斩获银奖,产品进驻长三角百余家商超及电商平台。
品牌崛起的密码,藏在从田间到餐桌的标准化体系里。1家粮食收储公司、7家烘干企业、50余台智能设备织就覆盖6个镇街的服务网络,年稻米烘干量可达 45800余吨;采用统一品种、统一农资、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仓储“五统一”标准化生产,全镇水稻种植标准化生产率达95%;更与知味观等老字号深度合作,将“定胜糕”等文创米制品送上都市餐桌。
融合创新:
从“单一生产”到“三产共荣”
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圣地,瓶窑镇以“一粒米”为纽带,串联起农业本底、文化基因与生态资源。
在西安寺村,游客既可以体验智能插秧机作业的科技范儿,也能手持镰刀感受传统收割的农耕乐趣;稻田音乐会、星空露营节等新业态,让瓶窑的沃野成为天然舞台;“小小村咖”里,用现碾胚芽米制作的米浆拿铁,让农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2024年,全镇农文旅融合项目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超3亿元。
产业融合的深层变革,在田间悄然发生——通过“稻虾共养”“稻鸭共养”生态模式,全镇综合种养基地实现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年处理农作物废弃物0.9万吨,创新推出的“秸秆积分兑换”机制让生态红利惠及千万家。
从良渚先民“饭稻羹鱼”的农耕记忆,到获中央财政千万支持的农业产业强镇,瓶窑镇以科技为翼、品牌为帆、融合为径,绘就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接下来,瓶窑镇将立足农业发展现状,以水稻全产业链建设为核心,以稳粮保供、绿色提质、科技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聚力聚焦“绿色循环、科技赋能、三产融合”三大主题,重点推进全产业链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生产要素提升、加工仓储能力升级、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四大工程,探索新质生产力助推主导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力争用两年时间打造省级作物健康小镇、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示范镇和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