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康

长期以来,各地乡村发展往往困在一个“散”字。农户散落、资源分散、利益分割,如同一盘零落的棋子,难以在现代化市场的棋盘上形成合力。

如今,在余杭中泰街道,一把钥匙解开了乡村经济“原子化”的锁链——得益于“片区组团干”模式,今年以来,中泰街道八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突破1600万元。

独行快,众行远。当前,余杭农村发展呈现“多点开花”的局势,但依然有一些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庄面临发展难的困境。既然独行难快,显然只有走抱团发展之路,互相取长补短,形成规模,才能取得美美与共、携手共赢的效果。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区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上,余杭提出要建强一批有示范意义和辐射作用的重点村,带动地缘相近、资源相似、产业互补的若干个村一体化协同发展,实现“强村带弱村促共富”。这也意味着,要进一步释放乡村振兴“众行远”效应,方能让共同富裕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一方面,要通过党建联建机制赋能,跑出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度”。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融合剂”“协调剂”作用,围绕党建、联建、共建,探索用好共富工坊等“招数”,把党支部、村社、站所、企业、合作社等联合起来,把强村、弱村连接起来,在强化组织凝聚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利用“抱团”的组织形态,打破地域、资金、资源“壁垒”,带动更多党员和农民参与进来,实现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按下乡村全面振兴“快进键”。当前,农民最盼望的就是有合适的挣钱项目,最关心的是产业振兴。要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搞好市场调查研究和项目发展规划,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统一生产经营、标准化管理销售,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规模和品牌效应更好融入市场、适应形势。比如,要进一步培育壮大稻、渔、茶、花、果等具有余杭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村电商、旅游康养、运动休闲、乡村文创等新业态协同发展,持续打响“运动新港”“艺术青山”“康养南山”“生活闲林”“村博百丈”等农文旅融合金字招牌,真正让农村一二三产互相融得进去、连得起来、获得实效。

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村村抱团,把单兵突进转化为集团作战,方能充分释放乡村振兴“众行远”效应,让共同富裕的新图景在余杭乡村沃野上徐徐展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