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筱)杭州是一座被互联网基因浸润的城市,一场静默的数字革命正在发生——
清晨,高架上的车流如常涌动,在杭州城市交通大脑平台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时刻保持同步,为交通管理者提供高效的决策依据;市民中心办事窗口前,所有事项均可在一个窗口快速办理;电力巡检员手持终端,大模型快速给出故障诊断建议……
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正是阿里巴巴AI工程师余亮探索的“大事”。
时针拨回到2016年。彼时的杭州,拥堵排名高居全国第五。
同一年,余亮加入阿里巴巴,负责城市大脑的交通算法研究,开启了利用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
以大数据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2016年,交通领域对大数据的认知和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部门对交通网络状况、正发生事件缺乏足够的信息。
通过数据收集、算法推演,一步步把零散的数据“搭建”成能做出决策的指标和应用,运用到交通分析、事故防控预警、信号优化等场景上;基于云计算平台上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流程,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交通感知设备的能力,实现从对交通从路口到区域的逐层优化——这便是城市大脑的雏形。
余亮毕业于武汉大学,曾在浙江大学、海外顶尖高校和研究院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担任研究员、科学家等职务,专业领域包括大数据、智慧城市等。
接手城市大脑项目后,余亮带领团队完成了几十个城市大脑子项目,攻克海量数据处理、挖掘和融合的技术难点,解决了城市交通管理中的不少痛点。例如,在道路拥堵的情况下,如何让急救车、抢险车等应急车辆最快到达事发地点;如何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灯、城市摄像头,实现早晚高峰道路交通利用率的最大化。
2017年底,城市大脑在被列为首批“新一代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后,加速融合交通、城管、环保、消防等多部门系统,先后在杭州、衢州、苏州、澳门、吉隆坡、上海、北京等全球数十个城市落地,成效显著。
“近年杭州拥堵排名一路下降,尤其是几条高架通行效率显著提升。”在余亮看来,城市大脑已经超越了交通治理本身,“就像打开了一扇门,门后是整个城市的数字化未来。”
从单点突破到全局重构,余亮及城市大脑团队为中国智慧城市的蝶变贡献了经验和智慧。
推动AI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
最近两年,全球掀起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浪潮,阿里巴巴加大投入自研大模型,坚持模型开源、打造创新生态,推动AI在千行百业的普及和普惠。
2023年至今,阿里已开源200多款模型,通义千问在AI开源社区的衍生模型数突破10万,是全球规模最大的AI模型群。
余亮投身其中,负责推动通用大模型与各行各业的专属知识相结合,训练更能理解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行业大模型和应用。
在电力领域,将AI模型用于维修与安检。以往,电力工人遵照操作手册排查风险点,耗时费力不说,还容易有疏漏;如今,大模型可快速精准地定位风险点,关联到相关工作流程和准则,为下一步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大大提升电力巡检效率。
政务服务领域,有了AI大模型的加持,无论是复杂的综合查询、收费办证、财税咨询等场景,还是专业问题,都能迅速得到准确专业的回答,让用户感受到科技的温度。
目前,余亮和团队已经在电力大模型、科研大模型、商业智能大模型、客服大模型、公文写作大模型等行业专业领域取得突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典型应用包括:利用多模态大模型,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事件;结合行业知识库,提供低成本的专业咨询和客户服务;研发电力大模型,自动化检测电网故障,校核操作安全性等。
余亮作为主要成员还参与了一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2019年,余亮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2022年,余亮和团队凭借《城市交通大脑的理念、技术与应用》一文,荣获钱学森城市学(交通)金奖。
“能亲身参与AI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应用,我非常有成就感。”余亮说,AI还有非常大的潜力,当它和其他技术相结合,就能成为有手有脚的智能体,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比如学会使用设计软件完成复杂的动画设计、学会使用多种工具完成课题研究等等。
数字经济时代的劳模新标签
当“AI工程师”的标签与“全国劳模”的荣誉同时落到一个人身上,这两个身份的碰撞恰似数字时代与工匠精神的交响。余亮以代码为凿、以数据为锤,在传统行业与数字技术的高墙间开辟出一条通途。
“AI研究就像凿壁,找准一个点后就持续发力。”余亮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大模型越来越聪明,但具体到行业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训练,各行业都有专属的知识点、规则、流程、分析方法。”
作为余杭“劳模工匠宣讲团”的一员,余亮的演讲总是座无虚席。“算法是让城市更懂人心的语言。”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年轻人:科技工作不仅仅是写代码,更是解民生。
余亮还积极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活动,赴四川稻城、苍溪等地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帮助困难群众拓宽致富路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荣誉属于所有数字经济劳动者。”站在全国劳模的领奖台上,余亮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定能见证一个更智慧、更美好的城市诞生,“我将继续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