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凌怡 沈扬) 余杭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共享法庭”网络为骨架、多元调解力量为血脉、“余智护杭”平台为大脑,探索出一条分层过滤与协同联动的多元解纷新路径。2024年,指导调解成功率同比增长24%,是一审民商事案件结案数的1.2倍。
位于区综治中心的“共享法庭”,指导法官黄若兰刚处理完一起涉及雇工受伤的纠纷。双方当事人因工伤赔偿款产生分歧僵持数月,启动“专家会诊”机制后,指导法官、调解员和行业律师组成顾问团,采取“背靠背”等调解方式,向双方当事人讲明情理、理顺法律关系,最终双方就责任分配比例、赔偿数额达成一致,就这样一场纠纷在“共享法庭”消弭于无形。
这正是余杭法院推动构建全域解纷体系的缩影——不仅在区综治中心设立枢纽式“共享法庭”,更将触角延伸至12个镇街基层站点,并在房产物业、金融、婚姻家事等17个重点行业铺设“共享法庭”,形成立体化纠纷过滤网。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把烦心事解决了,以后遇到纠纷不用慌不用愁。”径山镇小古城村村民郑大姐感慨道。原来,一辆货车在村道上行驶时,不慎将郑大姐家的围墙撞成了“残垣断壁”,郑大姐与货车司机因赔偿问题争执不下。两人走进大径山共享法庭时,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在调解员的引导下逐渐缓和。最终这场纠纷,当天化解、当场履行。
“不用出园区就解决了3起案子,真方便!”在共享法庭数字经济企业服务站,两家因财产份额转让纠纷的企业,在当天就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间的另一起执行案件和与之相关的另一纠纷也同时被解决。这些正是“共享法庭”高效率、低成本解纷的生动体现。
“通过‘共享法庭’解纷,极大节省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减少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数量。”余杭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陈发明介绍道,同时“共享法庭”也是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将代理立案、文书代写、普法宣传等法律服务送上门。
纠纷化解阵地的拓展,催生了调解力量的“跨界融合”,人民调解员、行业专家、律师等专业人员构筑成一张“调解资源热力图”。“行业调解员熟悉业务‘潜台词’,法律工作者把住合规底线,这种组合拳让复杂纠纷有了突破口。”陈发明说道。目前,引入律师、民非组织等专业力量入驻“共享法庭”开展市场化解纷工作,2024年通过市场化解纷累计调解成功纠纷2073件。
全域覆盖的线下网络,更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治理效能的几何级增长。依托综治中心和“余智护杭”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已实现全区涉诉纠纷一站流转解纷。“平台就像超级大脑,既能一窗受理全区纠纷,又能精准调度当事人‘家门口’的调解资源。”陈发明点开系统演示:屏幕上对涉诉民商事纠纷全量登记、跟踪管理,自动生成任务清单,调解员“接单”轨迹形成闭环。这种“线上集约受理、线下精准投送”的模式,压紧压实镇街解纷责任,使得2024年镇街共享法庭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45%。
从镇街站点到行业专窗,从专业队伍集结到数字平台贯通,余杭法院通过“阵地前移-力量融合-数智驱动”的三重进阶,以共享法庭为抓手,以规范流程、整合资源、数智赋能为突破口,积极探寻多元解纷新路径,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机制创新中迸发活力,让更多矛盾化解在“升腾的茶香里、清脆的键盘声中和百姓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