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百丈微融媒体中心 陈琪琪 李佳佳 记者 诸飞扬) “几年前,当我创办公益书屋时,一位小姑娘扒着门缝问‘老师,这些书真的能随便看吗?’那一刻,我意识到,乡村的文化需求远未被满足……”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上,百丈镇溪口村“鑫藏修”公益书屋创始人、文化特派员金旸作为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代表,以《“种”下诗和远方》为题,向全国分享浙江以文化特派员制度赋能乡村阅读、振兴乡村文化的生动实践。

在发言中,金旸回忆了“鑫藏修”公益书屋的成长历程,从一位乡村女孩扒着门缝问“书能随便看吗”的小屋子,到如今拥有2.3万册藏书、68个座位的“知识加油站”,这个公益书屋已成为余杭乡村文化振兴的缩影。

金旸创办“鑫藏修”的念头,始于2018年的一次公益讲座。那时,她已在浙江省内40多个县(市、区)的百余所小学,举办了近2000场公益讲座。

金旸记得,在溪口村的这场讲座,礼堂里里外外挤满了赶来“听课”的村民,其中,还有一些来自附近村庄。讲座结束后,金旸被热情的村民们团团围住,大家询问她“金老师,您能不能留下来?”面对村民们的热情邀请,金旸很快做了决定:要建一座公益书屋。

在各方的支持下,2021年5月,“鑫藏修”公益书屋正式开门迎客。“藏修”出自《礼记·学记》中的“藏修游息”,意为心里常常想着学习,不能废弃;“鑫”则源于金旸的姓氏。“我想建一座‘双向奔赴’的书屋,既能将城里的优质资源引入乡村,又能为乡村孩子提供一个开放的阅读场所。”在金旸看来,书屋的建成能给乡村孩子带去他们需要的东西:阅读的兴趣、习惯与广阔视野。

大会现场,一场特殊的视频连线让山西太原主会场与千里之外的“鑫藏修”公益书屋同“屏”共振。连线画面中,机械臂挥毫书写宋词,AR眼镜实现中英双语阅读,良渚玉琮通过3D建模重现千年纹饰……科技赋能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如今,像“鑫藏修”一样的农家书屋,余杭已建成115个。近年来,我区以数字技术构建文化基因库,打造未来智能阅读馆、AR运河导览等创新场景,落地100台智能书柜,促进阅读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让乡村阅读成为激活人文经济的“新引擎”。

同时,我区全面动员“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系”等本土资源,通过“服务一村、提升一镇、培养一队”模式,推动12名文化特派员扎根乡土。他们联合高校组建全民阅读推广志愿队,联动乡村博物馆、手工艺工坊,助力“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截至目前,余杭区文化特派员已累计开展理论宣讲78场、文化活动209场,培育32支基层文化队伍,通过“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三管齐下,厚植乡土文脉。

位于闲林埠老街的林下书院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余阅书香”乡村阅读品牌获评浙江省首批乡村阅读优秀案例……从一间公益书屋的微光到农家书屋的星火燎原,从文化特派员的精准滴灌到“科技+人文”的跨界融合,余杭经验诠释了“书香沃野”的浙江路径。

在金旸的推动下,“鑫藏修”公益书屋先后邀请50余位作家、艺术家担任公益导师,开展了千余场文化活动。“我想,一群人的力量,肯定大于一个人的力量。”如今,金旸每周六都会与村民在公益书屋相聚,“希望能让更多人,从阅读出发,探索广阔世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