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信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024年,全区工信经济总体呈现“承压前行、稳中有进”的态势。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82.19亿元,增速4.5%;完成制造业投资77.8亿元,增长11.0%;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298.0亿元,增速10.2%,占全区GDP比重68.5%,总量位列全省首位,占比超过全市三分之一。区经信局各项工作推进有力、收效显著。余杭区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揭榜任务财政专项激励县(市、区),“亩均论英雄”改革典型案例;入选全省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财政专项激励县(市、区);获全省企业之家平台建设运营评价县(市、区)优秀等次。区经信局获评全市城市更新工作集体嘉奖、全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进工作集体三等功。
二、2024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工业经济稳步迈进
1.服务保障全面覆盖。由区领导领衔、班子成员带队、全局干部下沉,疏通企业和项目梗阻问题,为企业提质、为项目提速。2024年完成3轮规上工业全覆盖走访,累计服务企业、项目超200家次,协调解决问题59件。
2.政策供给精准支撑。用好用足两重不停、一季度开门红等政策,针对性讲解政策要点,推动惠企助企政策宣讲“面对面”、政策知晓“零距离”。
3.项目管理高效落实。依托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推行制造业项目全流程、关键节点管理。2024年实施省制造业重大项目8个、千亿技改项目49个,共完成制造业投资31.85亿元;督促新出让、新备案项目尽快开工,全年新增项目103个,累计贡献投资18.56亿元。
(二)数字经济持续领跑
1.服务头部引领规模攀升。强化头部企业服务保障,联动省、市经信部门开展多轮专题走访,强化“加大信息软件业企业奖励”等政策牵引,2024年实现规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7005.6亿元,增速11%,总量稳居全省首位,占比超过全市二分之一。
2.做强腰部带动先行示范。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挖掘通用人工智能赛道的创新应用项目,9家企业成功揭榜2024年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任务并获得省级专项激励资金。全力支持企业开展软件自主研发,入选国内首版次软件产品企业8家,数量全省第一。
3.夯实底座加快数实融合。夯实数字基础设施,2024年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7家、数量全省第一。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组织开展问题诊断、方案定制等服务活动30场,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1.0全覆盖。开展未来工厂建设全流程服务,新增省级未来工厂2家、试点2家。
(三)集群建设聚能成势
一是延链深耕特色。布局先进医疗设备、高值耗材、体外诊断等领域,累计获批二、三类创新型医疗器械16个,入选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优胜单位榜单4项。获杭州市2024年第一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财政专项激励。
二是拓圈扩大优势。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瞄准优势赛道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风口,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生态圈新优势。持续开展“百场千企”对接活动,2024年开展“智能硬件”“医企对接”等产业链对接活动61场,参与企业超1900家次。
三是抢滩布局未来。实施“未来攀峰”行动,加快布局新兴交叉和战略前沿领域,7家企业的8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联合浙江大学成立“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落地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睿抗机器人大赛总决赛永久赛址等重要平台。
(四)空间重塑量质并举
1.抓土地出让扩大增量。加速全区工业用地出让,2024年成交公告工业用地37宗1069亩。构建优质存量企业评价体系,全年完成企业评价25家,涉及用地需求756亩,建议优先保障供地项目14个、鼓励提升发展项目9个。
2.抓有机更新盘活存量。修订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实施意见,2024年启动有机更新工业用地面积1673.91亩,改扩建产业空间215.39万平方米,拨付“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专项经费2.16亿元。区“亩均论英雄(有机更新)综合管理平台”入选全国亩均改革标杆案例,4家企业入选全国亩均效益领跑者。
3.抓园区建管升级变量。制定出台余杭区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指导园区规范认定及争创示范标杆等工作,推进园区空间变量升级。现有省级小微企业园43家,其中省五星级4家、四星级3家、数字化示范园区7家,获评2023年度市示范(三星级)园区37家、数量连续三年全市第一。累计认定省级园区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财政专项激励试点园区4个,入选省级数字楼宇2个。
(五)企业培育创新融通
1.龙头企业领航。2024年,获评“链主”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5家,入选省“雄鹰”企业2家、省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5家。2024年新增补“双百”企业25家、累计培育达104家。
2.成长型企业提能。建立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开展诊断咨询和靶向服务提升。2024年新增国家级“小巨人”28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7家。推动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园落户余杭,成立全省首个区县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促进会。
3.小微企业进阶。深度摸排和梳理“小升规”企业培育清单,全年跟踪重点招商项目、“五未清单”项目,建立“小升规”重点培育库,通过“小升规”培训会等载体服务指导满足条件的企业升规,2024年全区实现升规103家。
(六)营商环境迭代优化
1.释放政策资金红利。聚焦重点产业项目,紧扣创新研发、应用推广等关键环节,优化政策供给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建设和数实融合创新,兑现数字化示范、制造业技改、产业链协同、小微企业扶持等领域工信政策资金,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赋能卓越人才引育。完善人才政策,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3.延伸金融服务半径。持续扩展特色金融服务,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开展“银行好伙伴”活动,推动全区27家银行机构与省级小微企业园结对,实施“千名金融专员助千企”专项活动。
三、2025年重点工作思路
(一)实施工业经济稳进提效行动
一是强化链圈协同。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紧扣“五大产业生态圈”和“未来产业”发展主线统筹布局,全力推进高端软件产业集群核心区建设,协同打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加快推进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专项实施意见落地。
二是强化助企拓市。加强与商务局协同,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帮助外贸型制造业度过“阵痛期”。加强产业补链延链,推动上下游伙伴集聚。
三是强化要素争取。围绕电子信息、机械、医药、汽车等工信领域“两重”“两新”支持方向,建立“项目筛选一项一档-动态监管”的工作机制,挖掘符合产业、投资条件的项目。
(二)实施数字经济提质攀峰行动
一是夯实优势底盘。编制数字经济“十五五”规划,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梳理完善企业培育机制,实施企业梯度储备、量化评价,重点加强龙头企业服务,持续做好政策保障,稳固数字经济发展支柱。
二是构筑未来基石。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落地落实,发挥人工智能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三是建设应用高地。构建机器人、低空经济、类脑智能等领域的“创新试验场”,以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核心,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生态集聚地,推进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标杆城市核心区和示范区,全力争创省级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
(三)实施数字化转型提能行动
一是智造流程升级再造。深化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聚焦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健康、通信设备三大行业,提供诊断咨询、工程监理、二级贯标等“全科”服务。通过数字赋能对接会、数改成果推广现场会等形式,推动试点改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实效。
二是智造场景创新拓展。集聚未来工厂建设服务资源,推动工业互联网、智能算法在工业场景的融合应用,重点培育创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省(市)未来工厂(试点)。
三是智造成果全面展示。创建完善余杭智造“三全”工作体系,坚持“全生命周期指导、全流程闭环、全链条服务”,建成一批具有余杭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凝练一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解决方案。
(四)实施工业空间更新扩容行动
一是供地扩容拓空间。做好优质存量企业用地需求评价,确保优质项目拿地有渠道、服务有专人。紧盯出地、净地、审批等关键环节,倒排攻坚目标,提升项目审批效率。
二是项目管理挖潜能。挖掘项目潜力,对新出让工业用地探索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准入条件,落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是有机更新提质效。抓实重点更新项目,“一园一案”推进项目建设。持续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加快“高耗低效”企业帮扶提升。
(五)实施企业主体梯次培育行动
一是推动“小升规”提质。关注“创新型中小”“国高新”两类企业、聚焦“招引落地”“土地出让”两类清单,动态更新重点培育库。加大重点领域企业走访,强化数据监测和升规辅导,全力推动企业升规发展。
二是推动“小巨人”提能。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优质培育企业对照“小巨人”关键指标查漏补缺,靶向开展服务辅导和对标提升。
三是推动“大企业”提档。服务保障行业龙头和链主企业,深挖高成长型腰部企业潜能,确保正向拉动。联动做好数字经济及制造业头部企业服务保障,拓展新板块增量空间。
(六)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
一是紧扣产业对接“拓市场”。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搭建产业供需对接“双向”桥梁,积极开展多层次、跨领域的产业链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二是紧扣品牌定位“解难题”。依托“银行好伙伴”“千名金融专员助千企”等特色活动,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与企同行 e企成长”营商环境品牌,不定期召开重点企业恳谈会,以“不对企业轻易说不”的态度助企纾困解难。
三是紧扣发展动向“优政策”。完善政策实施细则,鼓励布局前沿技术、精益生产管理,在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推动数实融合、打造集群生态、强化载体支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