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区文广旅体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使命自觉,为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余杭区文广旅体局共获得国家级荣誉29项、省级荣誉78项、市级荣誉46项,获省市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7项。一是示范引领成效显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重回全省区县第一,被正式命名为首批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位列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前二十、创历史最佳成绩。国家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申报获省文广旅游厅推荐上报至文旅部,“体育+”赋能乡村振兴机制入选第四批市级共同富裕改革试点。二是文旅品牌价值凸显。构建“余杭好地方”区域品牌体系,成功举办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亚洲7人制橄榄球系列赛等国际“赛”“会”,新增国家3A级景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省4A及以上景区城(镇)5个,星级乡村博物馆数量等级居全省第一,入选2023年省文广旅游厅“推进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成效明显”等三项省级荣誉,在全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三是荣誉批示多点开花。良渚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经验总结获文旅部《决策参考》“改革创新”板块刊发推广,为全省唯一区县级录用单位。《“天下径山 茶道之源”余杭非遗茶生活系列活动案例》入选文旅部“首届全国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为全省唯一区县级入选单位。文旅工作获中国文联领导批示肯定;文化强区建设、智慧旅游、茶非遗、良渚论坛保障相关信息获省领导批示肯定;旅游产业和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相关信息获市领导批示肯定。
(一)党建统领,人才驱动,擦亮红色文旅品牌
一是聚焦党建引领。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推出“‘E’览余杭·文旅红韵”党建品牌,实施“政治铸魂”“先锋引领”“夯实根基”“提质增效”“清风廉行”五大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文旅体行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结合“民办非”企业经营范围和各条线职能,建立覆盖5大领域的11名党建指导员队伍,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文旅体行业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建强干部队伍。组织召开“三支队伍”建设推进会议,开展局系统中层干部选任和部分中层岗位调整工作,提任中层正职4人、中层副职9人,平均年龄33.8岁;研究出台《区文广旅体局年轻干部培养行动方案》,推动年轻干部领衔重点文旅项目,组织“大区挑大梁”余杭文旅青年人才说交流分享会、“项目序事 一线识人”余杭文旅资源推介PK赛等活动,助力年轻干部成长成才。三是引育行业人才。结合杭州市考古所人才引进招录模式,新引进3名考古高层次人才。四是抓实党风廉政。组织召开局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印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领导和责任分工》,层层签订责任书、人人签订承诺书,通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一般干部”压力传导机制,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有序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档案展现场学习等专题党纪学习教育16场。
(二)以文铸魂,惠民润城,文化能级不断提升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余杭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5000+艺创园、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玉湖综合体正式启用,杭州音乐厅等4个项目列入杭州市“十大文化新地标”。新增2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6家城市书房、10家文化驿站、8家“余阅”公共阅读空间、8家杭州邻里阅读空间,闲林埠老街等3处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溪口村等2处入选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创新案例,区图书馆“童书漂流”计划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建设试点。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承办第二届良渚论坛“良渚回响”专题音乐会和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展、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2024年长三角朗诵大会等高能级文化活动,开展“美丽洲”“相约”等惠民演出520场,惠及群众42万人次。拓宽“文艺进企业”服务半径,新增5家“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基地”,文化惠民品牌“余悦时光·夜课堂”获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三是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27项,市级奖项32项。越剧《帘卷西风》入选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为省内唯一区县级院团入选项目。越剧小戏《春茶之约》获“中华颂”第十四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曲艺大展优秀剧目、第十二届全省群星戏曲小戏大赛金奖,歌曲《茶宴》获第三届全省旅游歌曲大赛金奖。新版越剧《沙漠王子》入选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致优榜单,位居影响力指数榜首。
(三)摸清家底,赓续文脉,文保文博亮点纷呈
一是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715处已登录文物实地复核工作,完成5处省级民生实事项目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程、9处文物修缮方案审批、91处文保单位(点)文物安全评估工作,文物安全责任书签订率达100%。二是保障涉建项目审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文物依法审批工作的通知》,为83宗土地出让和储备地块获得考古申请复函,出具考古前置意见书22件。完成出让地块考古勘探面积160万平方米,保障区内成交经营性用地42宗2772亩。完成划拨地块考古勘探面积178万平方米,有力推动中轴线等重大项目考古前置工作。三是擦亮特色文博品牌。创建省级乡村博物馆8家,新增星级乡村博物馆5家,数量居全省第一,承办浙江省星级乡村博物馆运营管理培训班暨推进会并做典型发言。发布余杭区博物馆寻宝地图和4条主题研学路线,获杭州市博物馆研学线路设计大赛唯一金奖。杭州农历博物馆“节气物候,美美与共”二十四节气系列研学课程获首届浙江省博物馆研学十佳案例。四是扩大太炎文化影响力。精心打造“纪念章太炎先生诞辰155周年”系列展览,出版《章太炎研究》第二三辑等学术研究成果,太炎文化研究推广项目获评浙江省红色基地精品活动案例,章太炎故居纪念馆获评2023年度余杭区先进社科普及基地。
(四)传承薪火,跨界联创,非遗指数重返榜首
一是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健全。成立全市首个区级非遗保护协会,首批吸纳51名个人会员、13家团体会员,吸引社会力量700余人参与非遗直播间培育、非遗讲师团组建等工作。开展“余韵薪传”余杭非遗志愿者招募,设置非遗传习人、非遗宣推官,吸引各行各业135人参与。举办区非遗培训班10期,新增区级非遗项目3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人,五常小学、闲林职高、区非遗协会入选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二是非遗传播影响力显著提升。承办浙江省非遗传承薪火行动启动仪式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两周年浙江主场活动并做典型发言,举办大运河文化艺术周、余韵非遗·梦想LIVE季等品牌活动,径山入选中国国家地理·首届“中国十大茶旅目的地”,《径山茶礼·天下茶宴》登上联合国总部春晚舞台,国家级非遗项目西湖绸伞亮相央视春晚,百丈无废团扇、鸬鸟梨膏棒棒糖亮相巴黎奥运会。三是非遗助力共富路径持续拓宽。新增“传统腌腊技艺”“径山茶炒制技艺”“余杭纸伞制作技艺”3家省级非遗工坊,打造“径山禅茶”“湖畔居”“宴茶·径山筑”3家首批省级非遗茶空间,推出“非遗+美食”“非遗+保健”“非遗+美容”等衍生品100余款,《中泰竹笛助力共富案例》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径山茶入选“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文化力TOP10”、位列前三、品牌价值超35亿元。
(五)全域皆景,四时可游,文旅融合不断深化
一是擦亮区域文旅品牌。推出“余杭好地方”区域文旅品牌,打造良渚寻玉记、青山溪游记、径山问茶行、未来共富路4条特色精品线路,“溯文明圣地”之旅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研学之旅入选全省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发放三轮文旅消费券1500万元,带动直接消费6700余万元,全年旅游专项资金兑现2200余万元。二是构建全域皆景格局。径山旅游度假区正式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良渚生命科技小镇,省4A级景区城余杭城区,5A级景区镇良渚街道、鸬鸟镇,4A级景区镇仁和街道、仓前街道,金3A景区村小古城村,瓶窑老街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中泰跳头文艺集镇等2个街区入选省级文化创意街区,玉鸟集入选省级文旅示范市集,良渚北片八村入选市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项目93个,完成投资金额9355万元,获评全省文化和旅游项目投资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三是抢跑数智文旅赛道。承办文旅部全国智慧旅游培训班,筹建数字文旅产业联盟余杭分会,“良渚遗址5000+”入选全国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今夕共西溪”智慧旅游项目获评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和全省数字文旅优秀示范案例,2个园区入选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家企业入选省级龙头文化企业、6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文化梯度培育企业、7家企业入选省级成长型文化企业。四是打造全维宣传矩阵。启动2024美好目的地专项计划,#美好余杭 抖转新遗#抖音话题挑战赛播放量达3.6亿,获2024巨量引擎城市生态大会“城市案例营销奖”,为全国唯一区县级获奖单位。开通运营余杭文旅小红书官方账号,关注度排名全平台区县级文旅政务媒体第一。大力培育文旅爆款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位列浙江省“文旅爆款”全网传播量第3,余杭文化体验节目登陆日、韩两国电视台,传播量破百万。举办跟着高铁游余杭系列活动,余杭文旅宣传片亮相1772列高铁近10万块屏,贯穿连接全国近80%主要行政区域,获长三角文旅联盟授牌“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
(六)以体强区,以赛为媒,全民健身工程纵深推进
一是全力打造国际化赛事集聚区。推动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橄榄球协会、省市体育局签订四方战略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亚洲7人制橄榄球系列赛杭州站,吸引来自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16支运动队400名运动员、技术官员参赛,全球各地超6000人次观众到场观赛,全网直播曝光量超1260万。成功举办全国青少年U系列软式曲棍球等国家级赛事6项、省级赛事7项,赛事之城建设纵深推进。二是完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国际体育中心专业足球场首块主体结构封顶,游泳馆进入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新增省市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52处、嵌入式体育场地79片3.84万平方米,新建“环浙步道”50公里,在全省率先形成区县内山地区域百公里大环线。全年新增体育场地面积49.02万平方米、增量全市第一。全民健身智慧体育解决方案、赛时智慧场馆运行管控平台入选工信部、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度智能体育典型案例、数量全省第一,宝塔星苑体育公园等3处体育场地获评杭州市嵌入式体育场地标志性成果、数量全市第一。三是丰富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持续完善以“三员”为骨干的基层体育治理体系,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960余场、科学健身大讲堂60场,获杭州市“全民健身日”赛区大联动主题活动“特等奖”,在全市体育工作会议做典型发言。成功承办2024年全国科学健身指导走基层杭州站活动,连续两年实现“全国触式橄榄球分区赛”“国赛村办”,首创“村橄(泥地橄榄球)”比赛项目,“体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获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专题报道。
(七)服务提质,治理增效,文旅市场有序繁荣
一是提升行业监管质效。成立局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行业安全专题培训3次、应急演练3次。对文体类校外培训机构动态底数名单纳入常态化监管。积极探索文旅新业态行业监管模式,联合8部门出台《余杭区露营地旅游管理办法》。二是依法办理行政审批。认真落实“最多跑一次”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全年收到行政申请1805件,受理并办结569件,审批办结率100%,当事人满意率100%。窗口上门勘查场地60次,审核教练员资质329人次,处理信访咨询44件、电话咨询1255个,收到申请人6封表扬信及3面锦旗。三是着力净化文旅市场。持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检查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全年出动执法人员2135人次,检查各类经营单位1067家次,开展双随机抽查37次,抽检各类场所928家次,发现问题场所154家,均完成相关整改或通报。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优胜单位(全市唯一)。
二、2025年工作要点
2025年是收官“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余杭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攻坚之年。区文广旅体局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工作部署,谋划制定文广旅体系统“11373”总方略,锚定“争创全国文旅融合样板区、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总目标,将纵深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作为贯穿全年的工作主线,擦亮“余杭好地方、文化新高地、未来足球城”三大品牌,深化“党建统领、文化优享、文脉赓续、非遗传承、文旅融合、以赛兴城、安全护航”等七大行动,推进文化产业、非遗、体育赋能乡村振兴3个缩小“三大差距”试点建设,抓实“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路径载体,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追求,为“经济大区勇挑大梁、高原之上再建高峰”贡献文旅力量。
(一)坚持守正创新,凝聚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一是夯实基层党建根基。全力打响“‘E’览余杭·文旅红韵”党建品牌,选树党建品牌“优秀代言人”,强化培养支部书记“头雁”,做优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党建联建特色服务,落实“两企三新”党建工作要求,持续打造具有文旅特色的党建工作标志性成果。二是完善干部学习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文旅干部队伍建设,丰富干部教育培训路径,启动“智汇余杭·文旅未来”文旅干部学堂项目,组织区文广旅体局“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年轻干部素质提升专题活动,推动年轻干部进村社、进企业、进景区、进场馆,深入基层识区情、扎根一线解难题,打造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是健全行业人才引育体系。建立余杭区文化艺术导师库和文旅行业专家智库,探索校地合作助推文旅人才引育新模式;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四是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夯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履责实效,将廉政思想贯穿到局系统各条线工作全过程;依托多元文化阵地,推进清廉文艺精品创作,全面营造清廉文化氛围,不断擦亮“清廉文旅”辨识度。
(二)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公共文化供给“新格局”
一是抓硬件,建设世界级文化地标。加快建设余杭文化艺术中心、区图书馆(新馆)、区大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突出场馆地标性、先进性、实用性和融合性。以良睦路建成通车、西险大塘沿线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宣杭拾忆一期(土桥湾铁路公园)项目为契机,推动文旅体资源串珠成链,打造文化与科技交相辉映的“千年发展轴”。二是强运营,提升文化空间管理质效。布局“小而美、精而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标准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新建及提升城市书房、余阅空间15处以上。优化社会力量办文化政策体系,吸引职业经理人、非遗传承人等社会力量主理新型文化空间,探索文化馆企业分馆建设的余杭模式,在城市书房、余阅空间等植入复合式消费场景,培育一批城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三是优供给,放大文化品牌影响力。深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改革,开设“一月一主题”市民流动展厅,打造多维度艺术展陈矩阵。开展“春风悦读进万家”全民阅读空间微改革(24h智能书柜)试点项目,持续优化“一键借阅”“你点单我买书”“送书下乡”等便利化服务。打造“余悦时光”“潮生活”主品牌和“午间一小时”“青年夜课堂”子品牌。加强新媒体、新技术赋能,深化“余杭之夜”夜文化品牌、“余韵飞扬”“美丽洲”“相约”惠民品牌塑造,开展“村歌大赛”、街头快闪等年轻人喜爱的文艺展演,打造推动文旅融合、展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四是塑特色,推动文艺作品再攀峰。加强基层文艺人才和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推动文艺导师和群众文艺团队结对,打造“一镇一品”文艺精品。推进越剧、杭摊等文艺精品创作,改编推出越剧《莫问奴归处》,持续打磨提升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帘卷西风》,推动余杭文艺精品走出浙江、走向全国。借助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创作运营中心等平台优势,搭建传统剧目与微短剧、影视剧相互转化、相互赋能平台,推动“余杭出品”的“好戏”“好剧”共同攀峰。五是深挖掘,推动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加快余杭文化基因解码和转化利用,深入开展“良渚文化”现象级省域文化标识建设,高标准打造“溯·文明圣地”之旅游线、径山禅茶2项省级文化基因激活标志性项目,谋划太炎文化、余杭纸伞等6个文化基因激活项目。积极引育“文化名人”“艺术名家”,通过设立工作室、举办展览等形式,培育更具影响力的余杭文化IP。
(三)坚持“两创”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心”
一是完善文物保护传承体系,高标准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文物实地调查任务,建立区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推进余杭直街考古工作,完成6个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工程。制定出台《余杭区不可移动文物日常养护管理办法》,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二是服务大局推进考古前置,对照区委区政府2025年土地出让计划,服务建设项目推进,有序开展考古前置工作,全力保障中轴线重大项目考古探勘。强化文物涉建项目部门联合监管,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文物联动前置审批工作的通知》,加强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三是构建全域文博展示体系,完善非国有博物馆、类博物馆体系,打造科技、自然、文化三大主题研学游线路。深化乡村博物馆建设的余杭模式,打造瓶窑、百丈两大乡村博物馆“群落”,打响百丈溪口“中国乡村博物馆第一村”品牌。持续放大章太炎故居社会教育功能,举办“跟着章太炎遨游汉字世界”文字教育展、中国名人家书展等系列展览,开展流动展览进校园等活动,出版《章太炎研究》第四、五辑,擦亮太炎文化金名片。
(四)坚持匠心传承,擦亮非遗传承发展“新底色”
一是推进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全区非遗专题档案和数据库,认真做好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和省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持续开展“非遗传习”活动,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开展“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三年行动计划,形成灵活多样、可持续的传承体系,不断优化非遗人才队伍。二是做优茶申遗后半篇文章。借力茶联盟秘书处落户余杭的平台优势,推动径山茶等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高质量发展。推进全省“茶非遗”双创服务平台试点建设,强化径山山上山下融合发展,承办长三角“非遗茶生活”传统工艺联创大赛,开发茶非遗延伸品和文创产品,创建省级“非遗茶空间”,持续擦亮“茶道之源”非遗文化标识。三是推动非遗助力共富。以非遗助力共同富裕省级试点创建为抓手,迭代升级“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机制,拓宽中泰竹笛、余杭纸伞等制作技艺展示渠道,提升非遗联创项目“时尚化”“生活化”“体验化”水平,以“场景创新+技术赋能”多元化营造路径助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打造非遗特色产业集群。四是创新非遗传播体验。打造非遗主题民宿、非遗体验点,推动非遗融入杭州西站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咨询点、公交和地铁站。举办“少年非遗说”浙江传说故事讲述大赛(半决赛);编撰《径山茶文化》民间故事少儿普及读物;培育“非遗+国潮”爆款产品,不断提升余杭非遗影响力。五是打造非遗特色街区。探索规划建设瓶窑非遗主题街区,丰富非遗产品业态植入,重点打造“千年古城会客厅”,打响“看中国民艺到瓶窑老街”品牌。串联良渚文化大走廊区域内瓶窑镇-百丈镇-黄湖镇-径山镇,举办西部五镇“西游技”研学活动2场以上,打造非遗体验点、非遗酒店、非遗茶空间等新型空间2处以上。
(五)坚持品牌引领,点燃文旅融合发展“强引擎”
一是聚焦“产业化”,加快形成全域可游格局。加快推进安达仕酒店商业综合体项目、鸬鸟温泉综合体等重大项目,主动谋划、积极招引一批“自带流量”的文旅体产业项目落地,力争推动6家及以上酒店开工。着力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增设杭州西站到区内主要景区景点特色慢游交通,不断提升文旅设施综合水平。二是聚焦“品牌化”,打响“余杭好地方”文旅品牌。培育“余杭有周末”文旅标杆项目,以“良渚寻玉记”四条精品游线为核心,策划贯穿全年的30项系列活动,利用“优质团队原创+高粉博主共创”形式,打造“种草-引流-打卡-传播”消费闭环,实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全年有爆款。三是聚焦“融合化”,全面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培育“平台+”重点农文旅项目在地化场景,实施“一桌家宴”创新发展计划,培育“百县千碗”旗舰店和体验店,深化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培育高标准民宿产业聚集区,打响“长三角地区乡村游来余杭”知名度。四是聚焦“数字化”,加快培育“科技+文旅”新生态。组建数字文旅产业联盟余杭分会,开发城市文旅智能体,深化“AI+文旅”应用,探索以文旅大模型赋能全域智慧旅游建设。统筹设计科技产品集成展示场景与研学体验线路,研发余杭特色“文创+科技”伴手礼,培育文化和旅游领域梯度企业2家,引进沉浸式文旅项目1个,擦亮“体验前沿科技来余杭”金名片。五是聚焦“国际化”,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借势“240小时免签”窗口期,实施入境旅游促进计划,开展入境游全链条便利化改革,构建国际游客友好的支付体系、导引体系、多语言服务体系,以AI同传技术全面优化入境游体验。强化新媒体、新业态、新技术赋能,紧盯关键客群开展国际旅游推介,不断拓宽余杭文化的高价值转化与海外精准营销路径,打造良渚文化外交主场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六)坚持以赛兴城,打造户外运动休闲“目的地”
一是全力打造足球发展重点区。着力推进足球发展重点区建设,放大绿城足校等四项省级头部资源优势,深化“足球小镇、足球公园、足球学院”三位一体发展,构建先进科学足球青训体系,建立“6+3+1”足球人才培养通道,举办第六届中国城市少儿足球联赛余杭分站赛与总决赛,扩大“余杭杯”青少年足球精英邀请赛影响力,营造“人人会踢球、人人爱踢球”的浓厚社会氛围。二是完善平赛两用场地设施。高质量推进基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场地功能复合化、管理智慧化水平。织密环浙步道网络,以赛为引加快打造西部四镇专业越野赛道和骑行道。依托西险大塘骑行道、慢跑道、慢步道“三道”贯通,完善沿线设备租赁、休闲驿站、文旅体验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平时可游、赛时可用”的活力赛道体系,打造连接良渚文化大走廊与城西科创大走廊的“纵览五千年”精品马拉松线路,举办骑行、路跑、毅行等户外赛事5场以上,打造长三角户外运动休闲目的地。三是探索体育助力共富新路径。以“体育+”赋能乡村振兴市级共富试点为抓手,持续探索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经验范式。积极引育2025年亚洲7人制橄榄球赛、2025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大径山站)等重量级赛事,指导各镇街有序主办、承办橄榄球、棒垒球、匹克球、马术、网球、路跑等赛事活动,联动打造“余杭十二时令”体旅融合标志性项目,培育“村橄”“村棒”“村网”等爆款产品,推动乡村形成不断迭代发展的运动休闲体系和自主造血功能。四是加速特色体育产业发展。开展全区体育产业调查、建设体育产业数据库,完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按照“东部水上运动、中部场馆赛事、西部山地运动”项目布局,因地制宜打造余杭特色体育IP。指导鸬鸟做好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创建工作,指导良渚、径山积极申报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培育名单,指导五常湿地、大运河沿岸积极引进水上运动项目,依托王位山、鸬鸟山滑翔伞特色项目持续培育低空经济融合业态。
(七)坚持安全至上,筑牢文旅市场和谐“守护网”
一是铸就文旅行业安全堡垒。协调区文广旅体安专委成员单位做好文广旅体领域安全排查整治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抓好重要节假日旅游市场安全,做好大型文体活动、新业态项目、文体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安全监管,严格审批营业性演出活动。二是提升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持续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打击文物法人违法行为力度,压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重点落实综合执法改革执法人员下沉镇街,加大对镇街综合执法队的指导、监督工作,确保全区监管力量和成效。三是理顺信访办理工作机制。推动信访治理效能提升,落实周例会、月通报、季度晾晒的长效机制。抓好校外培训机构预付卡纠纷等重要信访源管理,推进资金托管账户的开设与监管,落实预付式消费综合监管机制要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杭州市余杭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