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区教育局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十五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全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赋能余杭城市新中心建设。
(一)坚持党建引领,学校建设展现新风貌。一是组织建设不断夯实。持续擦亮“余教余心 三心育人”党建品牌,系统提升全区学校整体党建水平,瓶窑中学党委等3个基层学校党组织被选树为首批市中小学校示范性党组织,3人获评为首批市中小学校“双带头人”党组织书记;瓶窑中学党委被选树为浙江省第二批中小学校示范性党组织,1人被选树为浙江省第二批中小学校“双带头人”党组织书记。二是思政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组建中国美术学院、北航国际创新研究院(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4个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育共同体,良渚第二中学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学代表,在教育部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理想实验学校被授予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新时代德育研究》重大课题实验校,4所学校案例获评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典型案例”。三是清廉教育入脑入心。迭代升级“廉学院”统筹学习模式,聚焦校领导、关键岗、新教师三大群体,常态化开展“廉政第一课”。开展“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弘扬廉洁传统文化”清廉教育系列活动,指导开发五常小学“洪氏智学馆”、沈括小学“清溪文化”等优秀清廉文化社团课程。余杭区清廉学校建设经验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广,全区教育系统新增省清廉学校示范校1所,获评省级清廉学校创新案例2篇、优秀清廉读物1个、优秀清廉微课1个。
(二)深化教育改革,教学质量取得新突破。一是学前教育成功创建国家级荣誉。深化培育“优享+”学前教育共富发展模式,全区优质园覆盖提升至99.92%,居省市领先,工作经验获浙江省教育厅《教育参阅》刊发推广;2024年1月经教育部发文,余杭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的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二是义务教育入选省级改革试点。持续探索数智化精准管理的作业改革与突出过程素养导向的学生评价改革,撬动教学方式变革与教育质量提升,成功入选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三是普高教育成绩稳中有进。2024年高考全区普高特控线较去年增加150人,提高23%。四是职业教育育人水平再上台阶。积极深化职业教育长学制人才培养改革,2024年新增与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中高职一体化合作项目,合作高校达到10个,总招生人数达634人,占全区中职招生人数比例提升至52.75%。
(三)立足五育并举,育人质量得到新提升。一是素养提升百花齐放。统筹推进“润玉”德育、“阳光”体育、“余韵”美育、“良匠”劳动教育等系列工程,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竞赛等各类体艺赛事活动。太炎中学、五常小学、绿城育华桃花源等学校入选浙江省校园足球基地学校,余杭区入选浙江省深化校园足球改革试点区;七贤小学、海创小学、绿城育华亲亲学校等三所学校入选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二是科创教育成绩斐然。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总决赛,余杭学子斩获1金1银1铜。瓶窑中学作为杭州市唯一一所学校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杭师大附属未来科技城学校、闲林和睦小学入选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学校,良渚实验中学获评浙江省科学教育实验校。三是家校社共育护航成长。会同卫健、镇街持续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两中心一平台”,打通家庭、学校、社会、医院和属地镇街网络,服务全区15万余名儿童青少年。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新培育B证教师758人,市级家庭教育种子讲师106名,余杭区心理成长中心高分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四)统筹内育外引,人才培养迈向新台阶。一是人才引力持续加强。全年完成四批次新教师招聘,累计招聘51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共194人,占比37.7%,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224人,占比43.6%。面向全国发布人才引进公告,成功招引名优教师54人,其中特级正高教师4人,地市级及以上名师占比81.5%,35周岁以下教师占比51.9%。二是培育渠道持续完善。持续完善69家名师名校长工作室、679名学员的日常管理,综合采用专家进校、主题研讨、学术论坛、同伴互帮等形式,强化名师资源辐射引领。部署启动“领军领航”名师培训项目,面向54位学员进行“一对一”画像分析,靶向订制成长课程,加快培育“领军型”骨干教师。全年新增全国优秀教师等市级以上名优教师134人,选树区骨干教师、区名师124人。三是内涵发展持续深化。承办杭州市校本研修工作研讨会,余杭区域校本研修经验获《浙江教育报》刊发推广,两项案例入选教育部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典型案例。深化推进数智赋能教育教学管理转型,入选杭州市唯二的浙江省首批数字化教研实验区。
(五)践行民呼我为,服务保障取得新成效。一是全力优化资源配置。紧盯计划开工项目与秋季投用项目,全年建成教育项目26个,新增班级数745个,新增学位数30576个;全年开工项目8个,新增班级数138个,新增学位数5850个。重点推进“锦绣育才教育集团项目”“余杭未来教育集团项目”“浙大教育科技项目”等合作办学项目,以“挂牌+托管办学”的形式开展合作办学,涵盖5个镇街,8所中小学校。二是加快打造标杆学校。今年以来新增太炎中学、良渚古墩路小学、绿城育华亲亲学校等省现代化学校10所,新增良渚云华幼儿园(玉崇园区)等省一级幼儿园、仓前云帆幼儿园(吴山园区)等省一级幼儿园5所。三是做深做实教育服务。深入推进学生配餐“营养+”计划,组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营养配餐技能竞赛,累计创建11所市级营养健康食堂示范学校,19所中小学通过省级“示范食堂”验收。联合团区委共建8个“家门口青少年宫”,开设班级700余个,服务2万人次,打通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全区教育系统将聚焦党建引领、教师培养、五育并举、校园安全等关键领域,统筹实施十项重点行动。
(一)党建品牌提升行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落实党纪学习教育。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决策运行、队伍建设机制,完成全区公办中小学党组织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的会议制度、议事规则和事项清单的修订、审查和备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格局,围绕中国美院等4个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全力争创杭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先行区。
(二)合作办学深化行动。持续强化名优资源引进力度,加快推动杭州外国语学校项目实质性落地,有序推进杭州师范大学第四轮教育合作协议实施工作。充分发挥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理想教育集团等已有项目辐射引领作用,积极引进名校办学理念与管理经验,强化领军人才引进培养等手段,全面提高我区合作学校的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实现从“输血式”合作共建到“造血式”自我提升。
(三)清廉学校润育行动。聚焦“打造省市标杆和具有余杭教育辨别度的清廉学校品牌”目标,全域纵深推进清廉学校建设“1310”行动计划,升级“廉学院”统筹学习模式、“廉课程”校本研发模式、优化“廉盟体”赛马模式,注重源头防治。聚焦学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扎牢织密“制度笼子”,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标“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教师队伍标准,引导广大教师强化身份意识、责任意识。建立贯穿教师全生命周期的师德激励机制,健全完善学校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及多元评议制度,制定年度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活动项目和重点内容。
(四)五育并举“星级”行动。完善德育实施方案,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环境、全过程,持续开展“国旗下的诵读”等主题教育,抓实“课间10分钟”等常规要求,稳妥推进校园足球改革,序列化开展体艺类比赛。深入推进中小学实践教育,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落实“劳动课程”“劳动清单”和“劳动周”“研学课程”等要求,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精品课程征集。计划培育“五育并举”特色学校、儿童友好学校、文明校园、绿色学校等星级项目,通过搭建“五育并举寻宝图”,充分展示“一校多品”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五育并举”余杭成果。
(五)课堂品质提升行动。全力打造高品质课堂,以“提质增效”助力余杭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优效教研,专注课堂研究,提升课改理念,以“教研员靶向培养为基础,学校重点支持为助力,名师工作室倾心打磨为支撑”,全面铺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工程,孵化高品质课堂,力争市级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并着力打造省级奖项,并通过高品质课堂的打造,全力推进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助推余杭教育高质量发展。
(六)考核评价导航行动。以新的督导评估方案为导向,锚定目标任务、聚焦重点环节,为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全面深化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改革,强化学校自主管理职能,健全学校发展性督导机制,变革学校管理内容与方式,提升教育者自身素质,努力打造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
(七)教师培训五五三优师行动。确立五梯级优师发展目标,建立“新苗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区名师”五级评比体系。确立五玉工程培养体系,以“璞玉、琢玉、润玉、良玉、美玉工程”为载体,组织开展新入职教师班、新锐班、精锐班、领航班、领军班的选拔和培训。通过“区-片-校”三级培养考核,逐步形成“专业成长、梯队发展、系统培养、分类施策”行动策略,打造余杭区教育高品质发展优师余杭样式。
(八)名师引培攀峰行动。探索举办“教学名师余杭行”活动,依托“琢玉”学术节平台,全学段全学科邀请省内领军教师访学,打造名师引才新载体。构建金字塔形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依托双领名师班,私人订制成长路线,推行“三月一述职、半年一展示”,动态调整成员。用好领军领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搭建区教坛新秀、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名师的梯级成长序列。面向入职5年内新教师,定向开展培训项目,创设区级、校级、镇街三级筛选机制,以赛促练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
(九)干部队伍赋能行动。通过学校推荐、科室举荐、个人自荐、一线识人等方式,遴选干部储备库学员,针对性开展集中性理论学习、分段式外出研修、个性化专家带教等项目,选派部分优秀学员到招生、信访等重点岗位,学习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逐步打造“面宽点亮”的教育系统后备干部队伍新格局。
(十)校园安全提质行动。围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主线,扎实推进学生非正常死亡防控、校园消防标准化管理、校园及周边安全治理、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十无校园”活动创建,打造校园安全特色品牌。健全完善食堂管理机制,积极打造营养健康示范学校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