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余杭经济开发区紧紧围绕省、市、区委部署要求,锚定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以扩容提质和更名为契机,聚焦主责主业,深化科技创新,奋力打造与“浙江经济第一区”相匹配的经济开发区,扛起工业主平台的责任担当,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开发区全力以赴谋发展、促转型,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获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优质培育服务园区”,入选浙江省“两业融合”区域试点,绿色能源特色产业平台列入第二批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名单。开发区全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207.76亿元,同比增长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3亿元,同比增长46.9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5.26亿元,同比增长136.96%。

(一)找准赛道、延链扩圈,推动招商引资落地见效

一是系统谋划招商布局。结合“一智三新”产业现状,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抢先探索未来经济蓝海,基本形成“芯机能”(芯片、泛机器人、数字能源)重点发展细分赛道。联合杭实集团,打造包含平层厂房、独栋厂房、研发办公楼等在内的复合型园区,全面梳理、动态更新辖区内闲置厂房资源,壮大产业承载空间。

二是精准发力招大引强。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商、展会招商,2024年全年赴外招商56次,拜访市外企业98家,举办余杭区上海招商推介会等活动10余场,参加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第二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等高端赛会活动。全年集中签约项目51个,总投资超290亿元,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

三是加速推进项目落地。坚持落地为要,深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加强准入研判、要素预配,打造更多“拿地即开工”样板。充分发挥重大项目问题预警、分类分级协调机制作用,全力助推项目建设。2024年落地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2个,列入年度考核的19个产业项目全部开工。

(二)升级服务、育优培强,实现智造能级稳步攀高

一是聚焦纾困解难,开展增值化服务。深化园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完善“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全方位助企服务体系,制作集成项目投资、政策申报等信息的助企服务卡,已发放800余份,成功创建“余杭区增值服务驿站”。搭建辖区内企业合作平台,打通供需对接桥梁,组织开展智能家居、新材料等领域产业链对接会9场,开展招工招聘、外贸政策解读、专精特新申报辅导等活动60余场。

二是聚焦企业成长,加强梯度化培育。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分级培育,帮助支持企业提档升级。动态监测分析新建新投产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全力保障企业上规升级“颗粒归仓”,全年有18家企业完成升规;联合职能部门,形成打造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园合力,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典型示范,优化发展环境,完成国家级“小巨人”认定4家,省级专精特新认定20家。

三是聚焦产业升级,加快数字化改造。进一步做好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100%。重点推进南方泵业、大地海洋、同创顶立等企业的智能化工厂建设,其中“南方泵业高效节能泵未来工厂”列入2024年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名单,预计在完成项目验收后成为余杭区第三家省级未来工厂。

(三)集聚要素、强化保障,激发创新发展强劲势能

一是紧抓创新人才引育。聚焦灵魂式顶尖人才,协助浙大先进电气装备创新中心引进开发区首位全职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项目作为余杭区唯一签约代表在2024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开幕式上进行重点项目签约。深化“产业+人才”引进模式,全年新增海外高层次人才23人,E类及领军人才52人。擦亮卓越工程师培育品牌,成立开发区卓越工程师培育联盟,落户全区首个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4人入选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

二是提升创新空间质效。坚持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新增孵化载体4个,增加物理空间21.02万平方米,航世科创园被认定为市级孵化器。全面提升双创园、紫创未来智造谷等6大产业孵化空间运营绩效,建立健全物业运营、租赁收费相关制度,目前综合入驻率超过80%,落地尔深科技、朗蕴科技等13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仁和里产业园为核心,谋划打造“专精特新产业服务综合体”,整合产业链资源优势,提高产业孵化能力。

三是释放创新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服务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2家,帮助辖区企业申报高价值发明专利168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开发区有5家单位创新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强化资金保障,优化政策兑现流程,全年累计兑现科技中小企业房租补助39家、一企一策3家、人才项目3家。

(四)规划引领、提质扩容,催生城市风貌精彩蝶变

一是高站位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南部创业创新城建设,因地制宜探索沿湖开发模式,持续完善《南片核心区重点版块城市设计深化及地标地块概念建筑设计项目》编制,已完成多轮内容深化并形成报批稿;在《钱开区单元详细规划》编制取得市政府批复的基础上,完成综合交通、海绵城市等六项专项规划编制并结题,形成地下空间资源“一本账”和地下空间规划“一张图”。

二是高效率保障土地供给。推动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对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实施整体征迁出让,对老旧、低效的工业用地进行改造升级,盘活联东等9宗低效用地280.42亩,累计收储421.303亩工业用地;完成奉新路以南工业地块三(52.8亩)、奉新路以南工业地块二(22.8亩)等7宗工业用地出让,合计约387亩,完成土地出让金2.29亿元。

三是高水平建设园区配套。围绕产城融合发展,提升园区宜居品质。交通路网方面,树东路西延(仁良路-仁康路)等7个项目已完工;住房保障方面,荼锦公寓已释放全部房源616套,截至年底入住485户;公共服务方面,仁和第一幼儿园迁建项目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余杭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桩基已完成;商业配套方面,芳正国际部分商业开业、办公陆续入驻,启航城主体结构已完工。

(五)党建引领、凝心铸魂,激励干部队伍实干争先

一是坚持党建赋能,增强队伍向心力。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用好读书班、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组织开展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法纪教育基地等活动20余次,增强党员干部法纪意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长效。聚焦干部队伍本领提升,制定《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关于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领航经英”干部成长学院8期,内容涵盖工程招标、招商引资、财务管理等领域最新知识。

二是突出实干进取,提升队伍凝聚力。出台《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机关党支部“赋能创优 破难争先”行动方案》,梳理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问题9个,实施专项破难攻坚行动5个,引导党员干部争先创优、实干担当、推动发展;全年组织助企服务员走访企业2326次,协调解决企业招工难、申报难、排查安全隐患等问题诉求413个,护航企业发展。

三是弘扬勤廉风尚,提升队伍免疫力。加强风险防控,聘任6位正风监督员,加强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生活圈和朋友圈的有效监督;推进公权力大数据平台常态化运行,截至年底已发起业务1177项,录入工程建设项目45项,招商引资项目46项;开展违规吃喝、违规公务接待、“过紧日子”自查、因私出国境等多个领域的10余项自查自纠行动。加强廉洁文化宣教,优化亲清廉线阵地建设,全年组织接待10余批次200余人参观学习。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余杭经开区将紧扣省委“132”工作部署,落实市委“守正创新、实干争先”工作要求,围绕区委“19184”中心任务,启动高质量发展大抓落实年,锚定“20261”年度发展目标,以开展“双招双引聚势跃升、制造业稳进提质、南部新城提速建设、梯度培育创新赋能、党建引领固本增效”五大行动为抓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当尖兵、争作表率。

(一)锚定产业赛道,进一步扩大招引成果

加大新兴智能制造产业布局,做优做强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协同联动。基于项目线索少、融资需求大的招商现状,重点开展基金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探索与社会资本组建新型产业基金,联合投资机构、产业专家常态化开展项目融资路演,强化与杭实集团、杭州城投资本、区国投集团等市区国资投资平台的协同招商。深化靶向对接。提升行业研判能力和敲门招商能力,瞄准500强、细分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全力争取引进“风向标”式的大项目;持续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核准落户率、开工竣工率、投产达效率,确保形成有效投资。深化人才引育。推动产业、人才互促双强,充分发挥院士全职落户的带动效应,积极争取承办重量级行业会议,打响开发区在行业领域的知名度;发挥卓越工程师培育联盟作用,整合资源推进工程师队伍建设,围绕企业需求深化人才“引育留用”,壮大领军、精英、新锐各层次人才队伍。

(二)持续培优育强,进一步提振产业能级

以助企服务迭代升级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向新图强。强化创新驱动。完善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体系建设,保护创新主体权益,优化创新生态;释放浙江大学先进电气装备创新中心效能,在产业协同研究和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更多成果;突出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实现规上工业研发机构设置率突破90%。强化梯次培育。坚持存量优化与增量扩张并举攻坚,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实施分层分类的专项服务举措;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建立“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三级培育库,以南方泵业未来工厂建设为牵引,培育一批智转数改典型示范。强化精准服务。扩充企业服务中心窗口职能,争取更多部门业务下沉办理;依托“余省心余开专区”数字化平台,优化政策兑现过程管理,提高政策推送的主动性、精准性以及政策兑现的及时性,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三)聚焦专精特新,进一步形成示范引领

深化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优质培育服务园区”建设,擦亮专精特新产业品牌。建设高标准载体。以即将开园的仁和里产业园为核心,联动周边产业园、仁和商会大厦等,形成涵盖总部研发、生产制造、生产性服务、居住休闲等在内的核心发展区域,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地标。集聚高能级项目。发挥仁和里项目股东杭实集团的资源优势,用好仁和里“工业上楼”空间,推进“供楼”与“供地”双轨并行,招引储备一批专精特新优质项目。提供高维度支持。加大政策争取力度,加强与省三会专精特新促进分会等组织的对接,争取更多试点、荣誉落地开发区;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联合金融、法律、申报机构等中介,以及工业网格力量,提供更聚焦的成长助力。

(四)强化产城融合,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产业兴盛、活力迸发的杭北新城。加速南部开发。推进南片核心区城市设计结题,科学规划城市发展格局和功能定位,形成“一湖、一岛、四岸、一网”空间布局,擦亮“最美开发区”底色。加快配套建设。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合地铁10号线二期三期、中环快速路等项目施工,加快推进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续建项目,提升开发区综合服务能力。加强青年友好。完善“青荷驿站”供给,加快职工之家投用,构筑涵盖人才公寓、蓝领公寓在内的多层次居住保障体系,围绕青年创新创业、社交成长的需求,提升服务、强化链接,打造青年发展新阵地。

(五)坚持党建引领,进一步凝聚队伍合力

结合开发区更名后的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全面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持政治铸魂。通过“领航经英”干部成长学院等培训品牌,持续开展党性教育,切实增强干部职工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引导干部职工以更大热情投入工作。坚持岗位练兵。组织党员干部主动认领破难攻坚任务,在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的实战历练中,提升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开展“一诺一责一争先”专项行动为契机,建立年轻干部成长档案,发现、培养、储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年轻干部队伍。坚持勤廉风尚。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常态长效,结合审计发现问题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提高开发区公权力大数据运行平台使用效能,精准识别、有效防范廉政风险,深化清廉开发区建设,推动形成遵规守纪、崇廉拒腐的良好氛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