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区林水局围绕“牵头实施碧水安澜,协同推进共同富裕”工作主线,狠抓落实、全力攻坚、创新举措、深化改革,持续推动林业水利工作走深走实。圆满完成梅汛期间时任省委书记易炼红,时任省长王浩,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捷,市长姚高员等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现场调研保障工作。现就区林水局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程全力冲刺,展林水领跑之势。截至10月底,我区已完成水利投资17.1亿元,投资完成额位列全市区县第一。一是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已完成年度投资1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3.4亿元),完成主体工程78%。二是城西南排工程,已完成年度投资11.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完成主体工程20.3%。三是苕溪北塘加固工程,先行段(张堰东南塘)工程已进场施工,东苕溪左岸堤防(余杭段)综合整治项目已列入2024年第07批次余杭区政府投资项目前期计划,已启动项目前期测量、土地勘测等外业工作。
二、绿色经济持续转化,展林水示范之姿。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毛竹林规模流转为抓手,百丈、鸬鸟、黄湖三个镇全镇域及瓶窑镇塘埠村已完成流转工作,累计签约流转面积12.62万亩,农户签约率超95%,惠及17个村、近9千户林农,可为林农户均增收2100余元/年,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37万元/年。有关经验在全省林改现场会进行交流。二是林水旅融合,深入挖掘中泰竹笛、苕溪、余杭塘河等林水文化,发布区内十大滨水露营基地,全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今年以来,我区入选浙江省2025年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全市唯一),径山小古城村入选全省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高品质水美乡村典型案例;北苕溪获评浙江省第二届“最美家乡河”;“青山村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北湖湿地候鸟重要栖息地”两个案例入选首批中国OECMs潜力案例。
三、安全底线不断加固,展林水创新之效。面对今年梅汛期超强汛情,在往年防汛的基础上,区林水局通过机制和技术创新,为全面打赢梅雨防汛攻坚战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一是机制创新,首次启用“专家下沉”“北塘巡塘”两项机制,由局班子成员带队,组建21人水利工程抢险专家队伍,分3大片区进行驻点服务,由专家组进行现场判断,出具抢险方案,并指导属地镇街、水管单位人员组织抢险施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专业精准处置险情。二是技术创新,西险大塘首次在国内堤防上采用长距离软基新型连续防渗墙方案,在东苕溪瓶窑站水位持续超警戒227个小时的高水位下,未出现一例渗漏滑坡情况,有效筑牢了防汛抗洪的水利防线。
2025年,区林水局将以“强化林水保障,攻坚重点工程,推动改革创新”为工作主线,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强保障,以林水资源助力城市新中心建设。一是强化要素保障。通过“水域占补平衡”“跨区域购买林地指标”“补充林地造林”等方式,积极向上争取林地指标,规范补充林地责任指标跨区域交易,高效审批水域、林地占用,努力保障重点工程和保障性、公益性项目用地指标。二是强化安全保障。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用好“两个平台两支队伍”(数字防汛平台、林火智治平台;防汛抢险队伍、综合巡查队伍),重点关注小流域山洪、在建工程、山塘水库堤防闸站、骨干林道等点位,坚决守牢涉林涉水安全防线。三是强化环境保障。以林长制、河湖长制为抓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实施三白潭、梦溪水乡等湿地综合保护工程,不断提升森林、湿地、河网水系、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生态保护水平,推进自然资源集约利用。
二、抓落实,以林水业务融入浙江高质量发展。一是扩大有效投资。围绕“碧水安澜”工程,全力推进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城西南排、苕溪北塘加固等重点工程建设,以扎实的工程进度扩大水利有效投资。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力争2025年6月主体工程(土建工程)完工,12月底前工程红线内主要景观节点基本完工;苕溪北塘加固工程力争10月全线开工。二是助力共同富裕。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竹林规模流转、竹材物理分解、林地多种经营等措施,加快林业标准地和区域林事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林业共富体、示范园区、特色基地建设;完成林业固碳增汇省级试点验收,继续探索林业碳汇、机械强林及绿色金融工作,打造乡村振兴的余杭林业样板。三是干好民生实事。坚持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从林水视角出发,在往年民生重点关注的涉林涉水项目基础上,2025年计划完成45座灌溉机埠的新建或改造提升任务,通过改善农田灌溉质量和效率,助推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
三、促提升,以林水创新响应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一是党建引领创新。发挥“党建进工地”示范基地的标杆作用,争取打造一批能够复制推广的党建模式,以党建统领带动工程建设;依托“循迹溯源学思想·主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西险大塘防汛仓库,把区内东苕溪、南湖、北湖草荡等林水重要节点串珠成链,打造红色研学路线,以党建带群建。二是运营模式创新。在保障林业、水利设施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扩大开放共享程度,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水库、水闸、湿地等场所的运营,探索由主管部门统筹,属地监督,经营主体运维的合作模式,推动区内林水设施进一步资源化产业化运用。三是管理手段创新。针对下属的国有林场,探索开展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制度试点和林间可移动配套设施试点工作,增强国有林场发展内生动力,引导国有林场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联合经营,促进集体林经营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