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余杭区人力社保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扣省委“三支队伍”建设和市委“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要求,坚持“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国”战略,全流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全链条推进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全方位深化基层人社治理改革,有力打造共富型大社保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今年以来,我局新闻宣传工作获人社部通报表扬;成功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被授予“中国劳科院余杭研究基地”;在全市高质量“安薪稳岗乐业”攻坚行动中记集体三等功;获区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一流”目标,学党纪重实践,队伍效能更加提振

一是党建引领互促共进、有序有力。重点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一政治任务,不断加强组织领导、丰富学习形式、把握实践要求、科学考核监督,制定科级及以下干部、党员学习培训计划,有序开展集中学习和研讨交流。开展年度党员干部春训冬训活动,红“社”导师授课团邀请区纪委区监委领导、省委党校教授为全体人社干部带来新春第一课,深化巩固主题教育成果。二是干部队伍实干担当、有为有位。聚焦“三个一线”淬炼红“社”青年生力军,加速锻造一支红“社”青年干部队伍。开展年度“项目揭榜组团破难”行动,梳理揭榜5大攻坚项目,由30名红“社”青春合伙人采用“1+1+N”三联跨科室协作模式组团破难;开展“青研青语”主题调查研究活动,营造年轻干部为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竞相奔腾的生动局面;以“实战实践”为导向设立红“社”练炼岗,先后选派110余人次青年参与保障全国性大会和活动,锤炼年轻干部作风和本领。三是党建品牌量身打造、有声有色。加快党群服务中心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梳理业务资源形成“红‘社’20+”赋能党服清单,根据村社党群服务中心需求“点单”,提供分层立体式服务。试点在余杭街道人工智能小镇园区党服中心开展“圆桌会”,为企业答疑解惑。巩固“社银合作”“律所合作”党建联建,在数字应用、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方面发挥红“社”先锋作用。

(二)实施重点工程,塑特色强赋能,品牌影响更加彰显

着力打造具有余杭人社标识度、地域认可度、群众满意度、社会美誉度的特色工作品牌,持续构建完善“五大品牌”:聚焦青年就业创业,承办杭州市创业者大会,全力打响“相约余杭一职为你”城市品牌,开展“春雨·朝露计划”,构筑名校优生齐聚余杭“强磁场”;聚焦灵活就业领域,持续优化“灵活就业数据治理”项目,制定灵活就业数据标准,获2024年市人社领域创改开“最佳项目”,构建“AI虚拟客服+云窗口+智能外呼”全方位人力社保智慧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政策咨询。在梦想小镇、杭州西站等人才聚集地常设“1号求职机”35台,推出岗位7.1万个,累计服务6.3万人次;聚焦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低空经济”技能提升计划,召开全区低空经济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大会,发布技能人才引进、培育、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6大实施目标和6项激励政策;聚焦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功建成全国首个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聚焦基层人社治理改革领域,持续打造基层人社治理“样板间”和“余杭无欠薪”板块,“基层劳动保障驿站建设”获2024年人社领域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第三批“最佳项目”,仓前街道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获2024年省级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样板站点。

(三)开展民生行动,履职能担使命,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一是聚焦“高质量就业”,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就业优先行动。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成零工市场8个,发布岗位3万余个;余杭区零工市场、仓前街道零工市场获评首批浙江省省级示范零工市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32万人,新引进大学生5.5万人。建成见习基地126个,开发见习岗位2906个。组织校园招聘等活动185场,提供岗位12.75万个次。二是聚焦“引育用留”,坚持系统观念,持续开展人才人事赋能行动。启动“海创未来·卓越博士后”腾飞计划,发布10条激励政策,新建博士后工作站47家,其中新晋国家站5家。挂牌成立全省首个数字类人才产教融合学院,发布“伴飞计划”及20条激励政策。出台《余杭匠才培育行动实施细则》《余杭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匠心课堂”年度培育计划》,成立全省首个低空经济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产业联盟,培训低空经济技能人才1365人次。三是聚焦“基层治理”,坚持稳中求进,开展社保劳保阳光行动。截至12月底,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0.65万人,本地户籍贫困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100%。承办2024年全省“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发布“三一三办”近民服务品牌,建立五常和百丈两个社保小站。建立根治欠薪工作专项组,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化解、大督查”等行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80.73%,依法依规办理信访件2.94万件,回复电话咨询2.30万件,浙江政务服务网办件数177万余件。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突出政治引领导向,高质量开展党建领航行动

铸魂领航,筑牢政治思想堡垒。办好理论学习的红“社”讲堂,用好“科长课堂”等载体,打造一批具有“人社味”“民生味”的特色精品思政课程、业务宣讲课程,培育“理论、业务、法规”三大维度的红“社”青年宣讲团,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信仰坚定、善于面向群众传播党的理论主张的优秀人社青年。蓄势赋能,夯实组织队伍基础。建立“青年干部成长导师机制”,接续开展第二期红“社”青年导师带徒计划,设立红“社”青年“练炼岗”。组织业务技能练兵比武、课题成果亮绩、知识趣味竞赛等活动。健全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建立有针对性、全方位的关心关爱体系。行稳致远,永葆清廉人社本色。打造“清廉人社”建设示范点,以一线窗口为阵地建设“清廉人社”展示窗口,浓厚“家”文化建设,推进新时代廉洁家风建设,涵养廉洁家风家教,不定期开展政治家访,守护“家庭后院”。

(二)突出就业优先导向,高标准推进就业提升行动

全力打造就业友好型城区。充分发挥区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整合部门资源,形成财政、投资、消费、产业与就业同向发力的综合性激励体系,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城区提供政策支撑。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圈。开辟党群服务中心就创服务新阵地,根据村社人口分布、地域特点和需求反馈,提供就创服务“清单式”管理,“点单式”服务。多层次建立零工市场,配置线下零工市场精准服务区,争取2025年建成全省零工市场标准。开展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强化产业平台和项目的精准对接,做好“产业引才”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推动项目、人才“双落地”。推动“朝露计划”做深做实,扩面校地合作“朋友圈”,发挥实习生“种子”作用,为企业输送更多青年人才牵线搭桥。

(三)突出制度改革导向,高品质打造共富社保体系

稳妥推进退休改革等重点工作。紧跟上级政策文件,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改革政策;紧扣社保职能和群众需求,加强窗口日常管理和经办人员培训。延伸服务触角撬动近民大服务。做好“社保服务+”特色工作,推动“三一三办”近民服务社保品牌迭代升级。优化“一路协办”服务新模式,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在各镇街、园区、校园内打造各具特色的“社保小站”项目。强基固本发挥制度优势。以标准化建设增强制度刚性约束,发挥好内控自查、审计检查的专项作用,守好基金安全。强化社保基金稽核,推进社保税务联查及律所三方合作,加大追讨力度,有力震慑社会保险基金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四)突出“增技增收”导向,高水平推进技能支撑体系

进一步拓展技能人才培育路径。聚焦低空经济领域,支持企业申请无人机驾驶员、集成电路等新工种的培训机构;结合全区“百行百匠百赛”技能竞赛,增加无人机驾驶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集成电路等新工种技能人才工种竞赛。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链路。围绕区内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特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培训,培训考试合格后可直接入职;重点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申报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保障体系。调整更新《余杭区高技能人才奖励和资助实施细则》;推荐区内技能人才参加“浙江工匠”“杭州数字工匠”等省市人才项目遴选。

(五)突出资源赋能导向,高能级构建人才服务体系

加大优质人力资源招引。不断引进和培育更有实力的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谋划余杭区人力资源服务协会组建工作;持续打响“海创未来 才汇余杭”人才品牌,精细化开展校园招聘工作。举办第二届“中国(浙江)HR服务数智创新大会”。在成功举办首届基础上,谋划大会继续以“AI重构人力资源”为主题,深入探讨数智化时代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打造长三角人力资源数智服务新高地。拓宽各层次人才培育渠道。依托数字人才产教融合学院合作伙伴,争创数字人才产教融合学院成果,择优再扩大合作伙伴单位队伍。

(六)突出基层治理导向,高规格构建人社治理体系

加强基层站点建设。制定《余杭区基层劳动保障“三员队伍”管理工作指引》。鼓励“一站一特色”,形成一批见实效、有亮点、叫得响、可持续的站点品牌。创新“数字化+市场化”根欠治理模式。健全三色预警制度;一年两次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高效审核在建项目工程工资性工程款拨付情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