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阮伟康) 一处处出户可及、凝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场所在城乡遍地开花;一个个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模范人物,传递身边的好风气、好力量;一次次暖意浓浓、真情关爱的志愿服务,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承载文明,文明润泽城市。2024年,余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探索出一条又一条具有余杭特色的经验路径,传播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余杭故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融入社会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文明培育扬新风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好人就是一盏明灯。

在余杭,有二十年初心不改,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念为指引,将小古城村“致富经”广泛传播的村党委书记林国荣;有坚持公益讲座二十余年,创办乡村公益书屋,积极在乡村“种”文化、“育”文化的文化特派员金旸;还有奋不顾身徒手砸破车窗救出被困母子,以善行义举温暖社会的“00后”小伙汤益鑫……这些“精神坐标”用一桩桩平凡的小事,唤起人们的共鸣,为“微光成炬”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照系。

过去一年,我区坚持把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各单位行业属性与镇街属地特色,注重发现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部署中的先进典型,深入推进“道德模范”“美丽余杭人”等品牌建设。2024年累计选树“美丽余杭人”60人(组),评选2024年度“余杭区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系列先进典型100人(组);金旸入选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汤益鑫入选2024年第一季度“浙江好人”,7人获评2024年度“杭州好人”。

让好人事迹深入人心,关键是要做好学习宣传文章。依托“美丽浙江”“文明杭州”等省市区媒体,我区全面构建人物典型宣传矩阵,生动详实讲好各级好人先进事迹。2024年通过各级媒体累计报道余杭好人好事1000余篇,区级公众号“隔天一传播”循环展播好人事迹110篇,余杭“好人群像”扩面成势。

此外,为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区坚持拓展未成年人活动阵地,优化社会文化育人环境,完成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评选,共评选出2024年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家,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16家。


文明实践入基层

在余杭区仓兴街300号,一座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人文关怀的文明实践综合体正成为市民的“精神会客厅”。这个由旧大楼改造而成的空间,巧妙串联起文体中心、惠民健身房和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将理论宣讲、科普学习与艺术展览等多元场景编织成15分钟文明实践生活圈。

为搭建文明实践“大家园”,我区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在地(仓兴街)为核心,以沿线1个街道文明实践所、3个村社实践站为站点,整合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章太炎故居、“沈大姐爱心厨房”等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资源,打造“1+1+3+8”梦想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并推动百丈、余杭、闲林、瓶窑等地积极打造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推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全面开花、纵深发展。

此外,我区还通过“杭州文明帮帮码”平台构建起数字治理新范式,37万注册志愿者组成的2900支服务队伍,如同毛细血管般渗透基层治理末梢。举办“点亮文明之光”——余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培训,筛选并孵化培育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在2024年杭州市文明实践项目大赛获1金1银1铜。

更具温度的是那些扎根民间的志愿品牌:“瓶窑奶奶”们用方言土话传播文明新风,“爱心姐姐”长期结对帮扶困境儿童,“五常洪嫂”调解队化解邻里矛盾于无形……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志愿服务品牌,从余杭走向省市大舞台,成为基层治理的柔性力量。


文化大咖“种”文化

仁和街道花园村文化特派员李立积极带领浙江传媒学院团队拍摄纪录片《花园村的年轻人》,其牵头的文化特派员课题《破解农村文化需求难题,增强农村文化活力机制研究》获省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文化特派员课题;闲林街道西溪源村文化特派员洪复旦积极牵头“非遗进校园”项目,将非遗的种子播撒进校园,并成功打造了洞山村“智慧堆绣”共富工坊,有力推动了非遗传播和乡村全面发展……

自去年6月首批文化特派员踏上征程以来,我区按照“五个一”总体框架,深入调研基层文化建设需求,科学规划项目设计和实施路径,全面调动文化礼堂、场馆阵地资源,深度融合学术研究与公益实践,依托“跟着文化特派员‘看大系’”主题活动,联合浙江大学系统梳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在余杭的传承脉络,策划推出巡展、艺术课堂等沉浸式体验项目,重点挖掘宋朝径山禅茶文化和中泰竹笛非遗技艺,形成特色文化标识。

联动阿里公益构建“12+N”文化特派员支持体系,将“人人3小时”公益品牌与志愿服务深度结合,通过公益体验官项目精准导入企业资源,培育出兼具艺术价值与文旅吸引力的乡村文化空间。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以“良渚论坛”为学术支点,整合浙江书法院、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等智库资源,创新实施文化管家第一助手机制。通过建立涵盖40余支文艺团队、41部原创作品和1540余场活动的本土文化资源库,持续为青山艺术季、百丈“名家进乡博”等品牌项目注入专业力量,累计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

一位位文化特派员深入广袤田畴,慧眼识珠寻资源、匠心独运谋点子、精心打造树品牌;一个个文化项目犹如带着泥土芬芳的新芽破土而出,以现代的创新表达,唤醒乡土文化的往昔记忆,映照当下风采、展望未来发展;一个个村社在文化的熏陶下焕发生机,村民们齐聚一堂,跳起舞来唱起歌,用最真挚的情感,献上对文化的深情“告白”……12名文化特派员立足余杭乡村文化积淀,找到发展切入点,让文化阵地从礼堂扩大到各村、活动内容从文化提升到产业、服务对象从个人延伸到群体,从文化引流、人才引流到产业塑造,整合出乡村文化最大效应,实现乡村振兴从塑形到铸魂的双重发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