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康

昨日,杭州的一场“数字研修课”引发广泛关注。在全省人工智能通识及应用网络专题培训班上,千百块屏幕穿透地理藩篱同步点亮,一场面向未来的“集体充电”行动在数字空间展开。

当今时代,科技演进变化颇有“山中十日、世上千年”之感。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热潮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搅动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频冒出“数字化转型”“智能治理”等词;领导干部的朋友圈里,“大模型”“算法革命”刷屏……有人感叹:现在不知道DeepSeek,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创新。

对个体而言,提升AI能力,带来的是认知的跃升。它让我们强烈感知到“碳基生物”的局限性,促使我们以更谦逊的态度学习探索;它也重塑了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我们学会用系统思维统筹资源、用技术思维解构问题。

提升AI能力,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城市,从智慧医疗到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余杭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基层治理中,利用AI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预警社区的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问题;政务服务中,AI客服可快速解答群众的常见问题……AI应用场景无处不在,AI算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DeepSeek让我们感受到科技迅猛迭代的同时,也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在算法洪流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做“思考的芦苇”。AI工具应延伸人的能力,而非替代人思考,我们需要DeepSeek,更需要DeepThink。

1000年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活字印刷术时,既惊叹其“瞬息可就”的效率,更思考其“人文教化”的深意。

今日,我们研习AI,亦当有此格局:既要解析技术网络的结构图谱,更要追问技术伦理的价值坐标;既能驾驭算法模型的运算逻辑,亦须守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原点。

毕竟,人工智能写得了讲话稿,但写不出民生痛点的解决方案;算法能推送新闻热点,但算不透老百姓屋檐下的冷暖。

我们要坚持用“智慧”规范科技伦理,以“向善”校准发展方向,用“共情”平衡算法冷漠,在人机共生的时代开启新境界。

一言蔽之,拥抱DeepSeek是必修课,修炼DeepThink却是终身课题。唯有将深钻型技术能力与深思型思维境界相融合,锻造“双深”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