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回顾
五常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围绕打造城市中轴线东翼三生融合新质城区目标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全年预计完成全域财政总收入454.46亿元,经常性收入202.86亿元,位列全区第一。规上工业增速,规上服务业营收和增加值总量,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和增加值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排名全区第一。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16.03%,总量和村均收入双第一。《党建引领园区社区化治理新模式——以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科创共同体”为例》获评全国社会工作和社会治理优秀案例;承接住建部“首届内地与香港特区住房交流会”现场会,与全国专家、香港同胞交流经验;街道集体荣获杭州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行政奖励。
一、强化保障、主动服务,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新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服务业领军企业5家,市级独角兽企业5家、准独角兽企业30家、总部企业24家(数量全区第一)、高新技术研发中心16家。新增省、市级院士工作站3家,市级博士创新站2家,数量全区第一。
1.聚力企业招引培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推动企业和项目落户。新增市场主体6827家,招引落地腾余建设、正立集团、灵汐类脑等优质项目41个,10个项目亮相全区集中签约、数量全区第一。
2.打造优质产业空间。开展工业用地有机更新106亩,实施有机更新项目4个,规划总建筑面积25.36万方,扩建产业楼宇17.53万方。建立问题协调处置机制,加快产业项目建设。联合阿里打造青橙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提供400余项政务服务、78项增值服务。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托科创共同体和“五个一”工作机制,实现单一服务向多元服务的跨越进阶。打造“常伴企”助企服务品牌,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参与的助企服务机制,落实招商引资、楼宇经济提质、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启航、增值服务赋能和安商稳企护航等六项工作。
二、精心规划、高效管理,城市发展提质增效。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完成海创、横板桥、景盛三个省级未来社区的创建工作,其中两个获评引领型,直接受益人口超3万。完成西坝路、常睦路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二次供水改造项目5个、进行中4个,更新旧小区电梯23台、加装3台。竣工备案西溪豪园安置房。
2.提升改善人居环境。解决群众身边环保问题,全部清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件。加强道路扬尘治理、秸秆禁烧工作力度,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全区重点河道水质提升项目、河道清淤项目,开展科技治水。建设市级“金角银边”工程4个。
3.精雕细琢城市管理。完成溪汀家园、梦泽水乡、沁溢华庭、福鼎家园3380套房屋分房工作,完成5个安置房小区物业市场化招标。推动“幸福红立方”建设,推进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共治体系高效运转。设立无证摊贩疏导点,打造夜经济标志打卡地和年轻态消费乐园。
三、提升品质、增进福祉,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1.扎实办好惠民实事。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投用永福社区卫生服务站,装修改造友谊卫生服务站。新增社区食堂2个、社区照料中心及助餐点3处。保障五常中心小学荆山湾校区正式搬迁开班;开设托班和托幼混龄班。荆山公墓创建生态化改造省级试点。
2.做密做实兜底保障。落实帮扶救助、儿童救助、慈善救助工作,发放救助资金和生活补贴180万元。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400套。举办人力资源招聘会3场,提供约2000个工作岗位。接待调处各类欠薪案件,化解率同比增长45%。
3.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3个,文化驿站1个、城市书房1个、余阅空间3处,举办群众文化活动50余场,夜经济活动6场。完成嵌入式体育场地建设3000余平方米,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20余场。开展五常第十一届龙舟胜会系列活动,举办非遗活动20余场。
四、夯实基础、精细治理,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1.深化矛盾多元化解。打造全区首批“警保民”最小共治单元试点,积极建设物业联合会,招募培训100余名优秀保安加入义警队伍,缓解非警务警情上升态势。通过“行政+司法+律师”三元调解模式平稳化解各类群体性不稳定事件。
2.推进纠纷源头治理。新建11个“民呼我为·红色网格驿站”,实现力量下沉,就地处置小区网格事件,狠抓“四源治理”。加强反诈宣防力度,建成反诈特色阵地15处,电诈发案数同比下降37.18%,案损金额下降47.69%。打造4个社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延伸法律服务触角。
3.全面保障消防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编制街道《综合应急预案手册》及《村社应急逃生指南》。深入排查隐患,实现辖区重大风险检查覆盖率352%、较大风险检查覆盖率220%,火警数量同比下降28%。专项开展南部老旧工业园区整治,清单销号式整改隐患693条。开展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整治。
五、擦亮底色、赓续血脉,传承践行“五九精神”。
1.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传承弘扬“五九”优良作风,深化“五九连心 在一起 建新功”党建品牌。每周三开展大走访大解题行动,全体街社干部下沉一线走访调研,基本完成小区住户、主要企业和各大园区的全覆盖走访,常态化参与走访服务的党员志愿者同比增长近20%。
2.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引进高层次人才2615名,举办人才活动64场。针对机关干部开展“五九薪传”阶梯式培训,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针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企业家和高素养劳动者,开展人才政策、税务、法律、金融等专题培训,全方位保障人才住房、购车上牌等方面的需求,服务各类人才7000余人次。
3.共筑和谐文明新风。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党纪学习教育,启动“浙青年 爱学习”宣讲计划,组织各类队伍宣讲百余场,直接受众近万人。擦亮“浙江有礼·有礼五常”品牌,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等活动220余场。开展“十八般武艺群英荟”系列活动,深入推进社区廉洁文化建设。
2025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余杭区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攻坚之年。街道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贯彻落实省委“132”工作体系,创新制胜、争先创优、服务提质、流程规范,全力打造城市中轴线东翼三生融合新质城区,赋能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
一、写好“向新而行”文章,在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勇挑大梁。
1.提升招商引资质效。聚焦产业链,绘制产业生态图谱和招商地图,动态更新招商、创新、项目“三张清单”,形成“一链两图三清单”。借助第三方机构力量,谋划、招引和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大力引入优质运营服务商,围绕产品、运营、资金、产业,探索构建物业、商业与产业“三业”协同运维机制,促进园区能级提升。
2.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持续深入服务保障阿里巴巴、华立集团、中电信、中移动、同花顺、中电海康等龙头企业,以更主动的姿态承接更多新兴业务板块落地。结合“开门红”走访等活动,积极服务重点骨干企业,争取孵化更多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总部。坚持梯次培育、动态管理,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原则,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迈进。
3.打造营商环境高地。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高效创新生态体系,围绕企业知识产权合规与保护、合同审查与管理、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企业股权架构设计、上市等核心环节,融合政务平台、实体平台、法律平台三大服务载体,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体系综合服务生态圈。
二、增进“以美塑城”水平,在奋力策应中轴线建设上勇立潮头。
1.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注重服务升级、配套升级。加快建设家门口的体育运动中心,开工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保障浙大妇院余杭院区建设与开业。盘活各种“金角银边”。优化交通“微循环”,在现有“六横四纵”交通格局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区域交通能力。紧抓征迁净地,扫清项目建设阻碍。
2.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整体形象塑造,在单体建筑、成片风貌、交通组织、场景体验等方面做出成效。坚持以杭州城市新中心建设为指引,围绕山、水、城、人有机融合,重塑产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推动形成“集链成圈”的产业生态体系、“湿地湖链”与城区充分交融链接的新质空间。
3.强化内联外融举措。对内联动阿里巴巴,持续放大阿里B区开放带来的人气、商圈叠加效应,嫁接阿里A、C园区优质元素,构建新质城区商业生态圈,打造“青年留杭首选地”。对外深度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推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平台、“人才飞地”统筹建设,形成错位协同、互助互动、竞合共赢的发展局面。
三、提升“用心惠民”效能,在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上积极贡献。
1.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一老一小”权益,新建1所社区百岁幸福家,提升改造1所;谋划新托育机构建设并开展普惠引导,新建2所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加强和杭师大的合作力度,投入400万元提升幼儿园、中小学教学质量。提质公共文化设施,装修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新一批“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和余阅空间场所。
2.提升小区居住品质。加快推进西溪北苑北区雨污水管改造、西溪景苑燃气立管改造、福鼎家园公共区域维修、西溪北苑外围停车等民生项目。有序开展荆泽豪园、荆山雅居分房,安置房小区物业费收缴和地下停车位分配工作。推进电梯更新、加装和老旧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推动商品房小区微改造,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
3.传播弘扬五九新风。打造“五常有礼”2.0品牌,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理念,构筑集文化传承、社区和谐、素养提升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开创“常学常新”理论学习品牌,切实增强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串联新开馆的龙舟胜会展陈馆和水乡婚礼馆,开辟“非遗+”科技、研学的文旅融合旅游路线。
四、健全“固本强基”体系,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上担当作为。
1.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用好“余智护航”等数智平台,全面收集情报信息,动态研判治安形势,因时因势调整应对策略。充分发挥红色网格驿站、“警保民”共治单元、“进群入圈”等基层网格前哨作用,全面排查化解辖区内婚恋、家庭、邻里等19大类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将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建立安全隐患分层分级联动机制,引入各级力量参与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
2.开展遗留问题攻坚。精细化管理积案台账,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制、信访联席制、一案一专班制,明确化解调处时限,动态优化调整方案,全力推进历史积案化解。妥善处置重大涉稳风险项目,积极探索盘活历史遗留项目的路径。整治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对架空层数量较多的安置房小区开展充电整治。
3.深化调解品牌建设。发挥街道“五九连心”调解服务中心、老兵、洪嫂、放心、“五心常宁”警民联调等调解工作室和调解类社会组织效能,创新调解方式方法,做好经验总结及推广,持续培育发展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五常特色调解工作品牌。将“金牌调解员”的力量运用到重点信访人的化解及日常重大矛盾纠纷调解上。
五、深化“笃行致远”内涵,在全力护航中心大局上砥砺前行。
1.夯实基层治理单元。全面推进“一小区一支部”,织密建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细化基层治理“颗粒度”的同时,不断强化党组织的引领带动。持续完善街道“大党委”、社区“大支部”工作机制,大力实施“幸福红立方”工程。完善共建共享的优化提升机制,推动形成“街委会”“楼委会”等治理新模式。
2.载体融合凝聚合力。探索建立“融合型党建”工作体系,以更强统筹推进区域功能建设,推动各职能部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打破行政壁垒、行业藩篱,示范带动各方力量集成提供党群、政务、生活、文体等综合功能,加强开展议事协商、培训基层治理骨干等治理功能,实现群众需求与资源供给的链接适配,形成基层治理的合力。
3.锻造五常铁军队伍。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升执行政策、为民办实事、依法办事和创新发展四项能力。擦亮“五九连心 在一起 建新功”党建品牌,继续开展大走访大解题行动,深入一线听民意、解民忧。持续开展“五九薪传”干部培养计划,结合干部成长规律和阶段特点,推动形成分类分层管理、递进式人才培养机制。围绕“全能社工”队伍建设,建立“一季一主题”常态化培育机制,开展大练兵大比武,为村社换届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