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是坚定绝对忠诚之志思想政治引领更加坚强有力健全“第一议题”制度,坚持“循迹溯源学思想促践行”,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健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闭环管理机制,带领管理区全体党员干部更加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良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对照“4+1”重要要求、省委“132”工作部署和市委“守正创新、实干争先”工作目标,对标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良渚遗址工作会议要求,谋准谋实机制举措,以狠抓落实的具体成效彰显忠诚之志、感恩之心担当之为凝聚党建“向心力”,画好发展“同心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良渚文化大走廊党群服务中心”成功启用坚持“讲政治、见责任”、“不悬空、全见底”、“当下改、长久立”的原则,认真完成省委巡视整改各项工作,推动形成长效化制度机制,真正做到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

二是圆满完成国字号任务,良渚再迎历史性高光时刻。高水平协同办好第二届“良渚论坛”,围绕“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主题,成功举办1个开幕式及主论坛、3个分论坛和3个配套活动,来自58个国家(地区)的350余位嘉宾出席论坛,海内外总传播量超12亿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推动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落成开馆,“良渚论坛”官方标识成功发布,《中外音乐家对话共识》《中外作家对话共识》等一系列行业共识顺利达成,推动“良渚国际考古中心”“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准库房”等10余项国际务实合作成果成功落地,“良渚论坛”逐步成为全球文明对话大平台、“一带一路”交流大舞台、中华文明展示大窗口。及时总结提炼“良渚论坛”工作做法和典型经验,完善部省磋商和省市区常态化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挂牌成立并实体化运作良渚论坛服务保障局。

三是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大遗址保护管理成效明显。《浙江余杭良渚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获批,《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公布实施,遗址区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引导外迁补偿办法完成修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落户良渚,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活动成功举办。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揭牌启用,首创综合环境控制法保护潮湿环境土遗址新思路,联合高校发表SCI等核心论文4篇,相关研究成果在《欧洲物理学报》等重要期刊发布,逐步形成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良渚经验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获评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决赛一等奖。良渚保护展示项目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切实履行《世界遗产公约》,在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大遗址保护管理持续走在前列。

四是创新推进传承利用,良渚文化IP“焕新出圈良渚博物院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以良渚研究院为主要平台,累计出版《中国早期文明丛书》《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展览图录等各类学术专著600余种,进一步打造良渚学术高地。《良渚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研究》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课题。成功举办中华玉文化中心第八届年会、良渚博物院30周年特展、时空交响: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特展,赴多地举办良渚文明展览,持续擦亮杭州良渚日”“良博奇妙夜”“良渚讲堂等活动品牌。良渚古城遗址在新修订后的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正文中占据更加重要篇幅。出版发行国内首本原创少儿博物馆科普教育杂志《奇妙博物馆》。成立长三角良渚文化遗址联盟,持续加强一市三省”12家单位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交流合作。深入实施良渚生活美学工程,《良渚之色》色彩专著正式出版,2024年累计开发文创产品100余款,参加长三角文博会等各类文创市集会展活动29场。良渚MEI生活美学工程入选第二届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

五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办好2024杭州良渚日,成功开展国际交流、学术研究、公众体验等系列活动,全力打响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文化品牌,获省委副书记、省长刘捷批示肯定。持续放大良渚论坛溢出效应,成功举办良渚古城·托莱多古城中西文明对话、良渚古城·雅典卫城文明对话、中国·匈牙利文明对话沙龙暨良渚文化推介会等活动,推动良渚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何以文明·遇见良渚”2024全球巡展先后走进英国、俄罗斯、秘鲁等12国家(地区)举行特展,进一步承担起中外文化交流使命。与希腊文化部达成合作意向,引进古希腊的旅程(暂定名)希腊文物展。良渚文化600余次登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家级主流媒体,14次亮相央视《新闻联播》,海外传播广泛覆盖一带一路国家,良渚文化国际辨识度和世界影响力不断提升

六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推动大走廊建设加力提速在区委、区政府精心谋划部署、高位统筹推进下,坚持管委会上下系统融入、全面参与、双向融合,高质量协同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聚焦管理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首期十大工程,良渚5000+艺创园率先成功开园,良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良渚博物院二期列入杭州市十大文化新地标发挥良渚遗址的龙头引领和串珠成链作用,参与编制《良渚文化大走廊发展战略与行动规划》,制定实施良渚文化大走廊20专项政策管理区新引进重点文化+”企业15文化+”人才24人,累计集聚规上文化企业66文化类国高企12家。管理区5大核心文化标识成功入选良渚文化大走廊十大图景,全网传播量超5000渚多好戏十大图景上海推介会首站走进同济大学校园,在长三角高校实现广泛参与、刷屏出圈。实施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创新政策举措推动遗址区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持续增收,探索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区域联动发展新路径。

2025年工作计划

一是聚力文脉赓续,在加强遗产保护传承上攀高峰、求突破健全遗产保护统筹协调机制,认真做好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保护管理条例》修订立法工作。进一步提升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实战实效,建立良渚遗址无人机综合指挥中心,打造大遗址保护监测领域应用示范,建设良渚遗址智能算法研究中心,构建人防技防群防制度防相结合的工作体系。以申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为目标引领,加快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建设,推动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东南分中心实体化运作,推动文物安全管理和科技融合创新,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力价值挖掘,在打造学术研究高地上攀高峰、求突破。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契机,加强良渚研究院建设,创新专业人才引培机制,创新文化遗产重大课题合作攻关机制,持续深挖良渚文化价值内涵,逐步完善良渚文化学术研究体系,特别是聚焦加强关于良渚国家社会形态的研究,在优势特色学科和研究领域下功夫,着力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完善学术著作的出版计划,争取更多的国家出版基金支持项目和国家级出版奖项。借助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良渚专场活动筹办契机,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全方位加强对良渚水利系统的多维度研究阐释。发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落地、长三角良渚文化遗址联盟作用,加强与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邀请业界大咖来良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良渚讲堂”“良渚沙龙等系列学术品牌影响力。

三是聚力活态传承,在提升展示利用水平上攀高峰、求突破。围绕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看什么、怎么看,统筹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探索利用现代科技和数字化展示方式,持续迭代升级“1+3”展览展示体系,讲好五千年文明故事。对标一带一路文明交流全球核心博物馆目标高质量编制良渚博物院二期文本,更好地发挥良渚博物院传承文明和社会教育功能,打造一批承载中华文化、深受大众青睐的文物新展览、文博新节目、文创新产品。积极把握扩大服务消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着眼于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集中资源力量打造一批标志性良渚文化+”产品,推动文化+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深度融合打造文脉传承、文博之旅主题游线,推动“1+3”展览展示更好联结、更好出圈。坚持互联网打法和流量思维,把握扩大内需趋势,深入实施良渚生活美学工程,打通产研育销一体链条,建立良渚文创爆款培育机制,真正把爆红变成长红流量变成留量。深入实施良渚文化青年传播计划、少儿美育计划,做深做实一起:寻找文明之光等活动品牌,培育良渚文艺生态,构筑精品创作高地。

四是聚力交流互鉴,在建强用好良渚论坛上攀高峰、求突破。高水平服务保障第三届良渚论坛、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良渚专场活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良渚展等重大国际活动筹办工作,全力打造全球文明对话大平台、一带一路交流大舞台、中华文明展示大窗口。积极参与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以杭州良渚日”“良渚与世界、良渚文化国际巡展等为载体,常态化推动良渚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博物馆协会等的务实合作,争取更多国际性赛会活动、会议论坛、产业项目、文化机构等落户良渚,打造更多高显示度、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良渚文化标识。放大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杭州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3大文化地标集聚效应,持续擦亮五千年中国看良渚金名片。

五是聚力平台赋能,在建设高能级大走廊上攀高峰、求突破。聚焦良渚文化大走廊加快建设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抓落实,发挥龙头作用、强化系统融合、高效统筹联动,协同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强良渚谷口高坝遗址公园提升工程(一期)、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系列活动工程等新一轮十大工程研究谋划和滚动实施,全力推进良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良渚博物院二期等首期十大工程早建成、早投用,争取打造更多标志性成果。用好两重”“两新政策,加大良渚文化大走廊范围文化+”标志性项目招引建设,全面发挥文化+”产业政策20条等政策作用,持续推进良渚5000+艺创园招商引资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文化+”产业带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文化+科技”“文化+数字”“文化+消费等新型文化业态,全方位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实施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进一步深化区内保护、区外反哺、内外联动的空间治理模式。谋划启动良渚遗址保护区农户外迁安居工程(一期),全面履行申遗承诺,逐步引导保护区内农户外迁,实现遗产保护和民生改善相协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