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良渚新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进一步扛起良渚文化大走廊产业发展的责任担当,高质量打造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城北新中心 产业新高地”。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2.82亿元;完成经常性财政收入18.44亿元,同比增幅6.83%。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以谋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双招双引齐头并进

一是招商引资靶向发力。在聚焦“2+1”主导产业基础上,探索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2024年,成功招引中能建智慧能源科创城总部、光电子产业园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参加区集中签约项目90个,总投资466.1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20亿元以上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二是招才引智持续向好。聚集“产业链”,布局“人才链”。2024年,新引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50余名。成功招引利影医疗、智昕科技等一批优质人才项目,其中15个人才项目已通过余杭区“海创未来”领军人才项目评审。开展“雨露荟”人才服务工作,举办体外诊断试剂创新注册申报培训、青年人才交友等各类活动40余场。成功举办浙江省生物安全学术大会、余杭微短剧产业发展会议、第17届中日韩文化产业论坛等重大活动,持续扩大人才工作影响力。

(二)坚持以促转型集聚创新活力,产业层次显著提升

在数字文化产业方面,完善梦栖小镇2.0产业规划及布局,集聚数字文化类企业1200余家。稳步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一站式企业服务大厅各审批部门投入运营,基地建设项目“打造文化出海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对外文化贸易改革”入选浙江省2024年第一批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良渚数字文化产业园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培育名单;开辟微短剧产业新赛道,召开余杭区首届微短剧产业大会,落地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创作运营中心;与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签订《国际数字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引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装备检测基地,并举行2024年教育装备创新大会。在生命健康产业方面,招引培育生命健康类企业400余家,包括准独角兽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71家。新增两项1类创新药上市申请。推动良渚生命科技小镇顺利通过验收,正式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浙江省生物安全学术大会、生物医药投融资交流会、高质量知识产权发展论坛等活动,入选2024年度未来医疗生物医药标杆产业园区100强、克而瑞全国智慧产业园区top5,连续两年得到人民网专栏专题报道。

(三)坚持以惠民生推动项目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24年良渚新城建设项目共有91个,总投资529.02亿元,全年计划投资85.28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87.91亿。一是基础配套日渐完善。在路网建设上,完成6条关键道路建设项目,杭长高速桥下地面道路成为杭州首个在高速公路下两个桥墩间建设公路的项目。在环境美化上,良渚南大门环境整治工程仅用15天完工;郁宅港绿道和商务区绿道一期基本完工;“小而美”的口袋公园昌运公园建成投用。在民生福祉上,建成并投用共计255个班级的6个学校项目;交付6个区块318万方1.8万套安置房;建设4个人才房项目和3个公租房项目。二是重点项目落地有声。集美术馆、市集、营地等6大特色业态于一体的玉湖综合体项目于11月5日正式启用,计划打造“没有天花板和围墙的艺术馆”。启用首周,拉动城北万象城周末客流增长45%、零售增长15%;启用首月,举办美陈展、晒秋拾秋等11场主题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超105万人次。启用期间,获30余家央媒、省、市、区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70余次。国家省级重点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项目成功落地良渚梦栖小镇创新中心,于11月25日作为“良渚论坛”配套活动正式开馆。三是产业项目加速落地。2024年,良渚新城产业项目共有29个(其中新建7个,续建22个),总投资320.56亿元,全年计划投资46.17亿元,全年实际完成投资51.19亿元。树兰国际医学中心顺利封顶,日立电梯总部项目、华润国际医疗中心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

(四)坚持以强保障挖掘增长潜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一是产业空间增量提质。全力推进8个核心工业地块的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工作。其中,玉湖健康产业园二次装修工程已完成100%。持续探索优化楼宇经济管理服务机制,推动楼宇经济进一步提质增效。2024年,辖内共有楼宇89幢,总办公面积超170万方,累计认定重点楼宇60幢。新增孵化物理空间55.55万方、新增载体运营商家数5家,新增市级及以上孵化载体4家。二是土地工作扎实推进。2024年,完成土地收储661亩,完成收储率101.5%;完成土地出让14宗624.84亩,出让金完成率、经营性用地出让宗数均位列全区第一。启动农转用项目19宗,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92亩。

(五)坚持以抓党建锤炼过硬作风,政治生态更加清明

一是理论学习走深走实。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17次、专题活动10余次;开展专题党课30余场、集中学习120余场;制定“良言讲堂”培训计划,开展相关培训20余场;组织党员春训活动,开展集中学习、参观走访、专题解读等系列活动7场次,共647名党员参加。推进《生物医药企业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双向揭榜”课题答题工作,组织领导干部领办“一线破难”课题7个。二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工作,优化形成“亲清勤廉星”评选方案2.0版本,累计评选“亲清勤廉”星代表22人;创建特色党建品牌“渚梦合伙人”,重点培育5家企业党建品牌。持续推动“双覆盖”工作,完成组织覆盖企业30余家。组织开展良渚新城“以学赋能强本领,强基固本促发展”党务培训活动,共50余名党务工作者参加。组织举办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活动、七夕青年交友联谊、非遗文化体验、健康义诊等特色活动150余场次,累计服务人数达36828人次。三是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做好亲企“服务员”,结合“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线上线下同步收集企业服务需求。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700余家次,答复企业咨询、解决企业问题1200余件次。做好政策惠企进企,发布各级各类政策申报解读文章23期,组织政策解读会、科创空间路演等线下助企活动10余场。完成审计并经余省心平台兑现政策涉及企业246家次,同比增幅165%。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良渚新城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和良渚新城工作实际,研究谋划贯彻落实的思路举措,为我区高质量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贡献良渚力量。

(一)聚焦双招双引,打造强劲增长极

一是锚定目标精准出击。持续瞄准数字文化、生命健康和总部经济的“2+1”产业定位,坚持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多措并举。紧盯重大外资项目到账,全力保障土地招商,争取在五十亿、百亿大项目上取得突破,并不断强化低空经济、机器人、智能网联等新兴产业项目招引。二是拓宽渠道多线并进。在招引渠道上更加精准,同步开展引资招商、引才招商、中介招商、平台招商等多种模式,更加注重项目招引的针对性。积极引进创业投资机构,注重以股权投资带动项目入驻,加快构筑“募、投、管、退”的创投链条。大力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与区国投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与市场化金融机构的合作,构建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三是聚才留才引育并重。充分用好用足人才政策20条、“伯乐奖”等人才政策体系,促进尖端人才及其团队落地。推进“招商招才一体化”,举办项目路演、招商推介等活动,积极参加及承接“创客天下”“玉鸟杯”等市、区重大赛事活动,同时依托“海创未来”人才项目评审机制,积极导入优质人才项目。重视人才伙伴在引才工作中的关键能效,加强与机构、团体、学会的合作对接,发挥其在海外政策推介、人才引荐、信息交流等作用,为高端海外人才引进蓄力。

(二)立足产业优势,谋划发展新篇章

一是强化产业协同布局。在数字文化产业方面,加快“数实融合”,不断提升制造业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在生命健康产业方面,以数字技术融合引领为核心,积极深入推进创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精准诊疗等领域的产业培育,探索未来产业,加速产业化进程;在总部经济方面,同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和产业生态构建,引导总部企业集聚。二是深化特色产业发展。在原有的“2+1”产业板块基础上,继续壮大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另一方面,抢抓风口积极催发产业“新枝”,对低空经济、微短剧、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内容谋深谋细,在积极打造完整产业链的同时找准优势和侧重点,全力以赴招引行业引领型、新兴成长型、配套补链型优质产业项目落地。三是优化助企服务机制。不断创新项目履约服务流程,通过一对一助企服务专人对接,联合经信、科技等各条线相关工作人员,对企业从项目招引到落地,再到发展阶段,全过程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安心成长”。联合区审管办,充分利用“余省心”为企办实事线上系统,标准化助企服务流程及问题收集、结办、反馈等机制,提高服务的精准性、时效性,实现企业诉求当天回复,企业难题及时解决,提升亲清助企服务质效。

(三)坚持项目为王,重塑空间促蝶变

一是强化城市规划引领。以良渚新城详细规划和绿道系统规划为基础,进一步深化慢行系统研究,充分梳理挖掘新城范围内低效空间的可利用潜力,构建良渚全域绿色、生态、立体、高品质的慢行网络体系;重点围绕地铁好运街站—杭行路站立体化慢行通道及节点控制方案,连接良渚CBD核心区、玉湖公园、郁宅港、大运河等重要片区与廊道,全面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加强对城市风貌和景观风貌的精细化管理;重点关注路网建设和环境提升,积极配合学校、农居点和房产项目交房,完成一批道路建设,不断提升环境品质。二是狠抓项目建设进度。强化要素保障、促进投资释放,推动开工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对未开工项目,明确任务、倒排时间、落实专人。加快商业水街、村级留用地开发建设等项目落地步伐,争取早日开工建设,着力提升项目工程的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以高品质、高水平、高标准来打造精品建筑工程的“良渚品牌”。四是做足做强保障支撑。谋深谋细2025年土地出让的资金,进一步加快土地出让;同时,强化收支管理,抓好土地出让金、上级补助收入等重要收入进度管理,按时完成2025年预算工作,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保障重点项目实施,确保资金收支平衡。

(四)发挥党建优势,提升队伍向心力

一是全力加强政治建设。进一步擦亮“渚梦合伙人”党建品牌,结合三支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领航计划,建立揭榜挂帅机制,打造一批现场课堂,形成一批品牌矩阵。以党建引领促发展,品牌创建提质效,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良性互动、融合并进、共同发展,为党建工作注入源源活力和不竭动能。二是锻造作风优良队伍。以“好干部的最严标准”,好中选优,优中选尖,为良渚新城培养最优秀的人才。着力从内部培养人才,注重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整体平衡并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为组织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积极做好人才项目评审相关工作,落实高层次人才项目储备及征集。三是筑牢廉洁自律底线。进一步加强党纪学习,强化“一岗双责”,写好写实党纪学习教育后半篇文章。优化“亲清勤廉”星评比,开展“清廉国企”建设,持续做好重点领域监督管理,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督查并督促落实整改。同时落实日常关爱管理,扎实开展关心关爱谈话、政治家访等,引导新城干部职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营造清正守纪氛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