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潘文) 数字经济浪潮下,收纳师、陪诊师等多样化“零工”岗位成为不少人的就业新选择。
“90后”姜楠曾经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今年,她选择停下脚步,辞职后重新寻找方向。在一次街道组织的活动中,她看到仓前街道职业技能培训站的收纳整理师课程海报,便抱着“解压又学技能”的心态报了名。在系列培训课中,她学习了收纳技巧,跟着老师上门“实战”。
8月,姜楠通过考核成为一名收纳师。算上3次实习订单,她当月共完成15单家庭收纳,时薪约60元,月收入近4000元。“对我来说,这种工作方式没有精神压力,比较自由,并且收纳整理让我很解压。”姜楠说,她正朝着“收纳项目领队”的小目标努力,之后可以对接更大订单或者自主创业。
24岁的小王毕业后来杭州工作,有一份外贸相关的全职工作。因为周末有空闲,他想找一份时间灵活的兼职增加收入。“我之前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招兼职,但有些不放心。上次路过看到零工市场,就过来看看。”当天下午,他找到了一份餐饮服务员的兼职,之后还打算尝试下其他零工。
身患残疾的魏先生在手机上刷到一场直播带岗活动,根据相关信息来到线下零工市场找工作。工作人员跟进后很快为他推荐了多个岗位。一周前,魏先生通过了一家医疗厂的面试,正式上岗。
从技能培训、岗位匹配,到精准对接、重点帮扶,汇聚不同求职需求的零工市场正成为我区促进灵活就业、激活零工经济的“新引擎”。
最新数据显示,余杭区以推进省级共富改革试点为契机,布局线下繁星式零工市场(驿站),已累计建成13家零工市场,并根据区域产业和地域特点,配置线下零工市场(驿站)精准服务区。截至9月底,累计发布零工岗位33905个,累计求职人员17657人次,达成初步意向10241人次;累计开展直播带岗、抖音主播、养老护理员培训、现场招聘会等活动共106场,参与人数7399人次。
以往,零工劳动力市场存在“培而无用、就而无技”的情况,如何破解这一痛点?余杭区打破了零工市场“只管岗位对接”、培训站“只管技能传授”的壁垒,以“就业”为核心锚点,实现“就培一体”融合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缺什么技能人才,培训站就开什么课程。
“我们聚焦养老护理员、陪诊师、互联网营销师等热门及新兴工种开设了‘订单班’,建立‘需求摸排—订单培训—评价上岗—权益兜底’的全链条融合机制,让培训站成为零工市场的‘技能储备库’,让零工市场成为培训站的‘就业直通车’。”仓前街道就培一体项目工作人员曹玉华介绍,通过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零工市场内嵌入培训咨询、报名受理、技能评价等功能,培训站同步开设岗位对接、政策解读、用工指导等服务,实现“找岗、咨询、报名、学技、评价、上岗”一站式办理。
与此同时,创新构建“线上小程序+数据驾驶舱+线下阵地”三维服务矩阵。依托“星工驿站”小程序,实现零工求职、企业用工全流程线上化,岗位匹配时系统自动关联适配培训资源,培训结业后联动专业机构开展技能评价,形成“缺技能—学技能—上岗就业”的线上闭环;数据驾驶舱整合零工年龄、技能短板、岗位缺口、培训趋势等数据,实时监测市场需求,为培训课程调整、服务资源调度提供精准依据。
从一个示范点到镇街全覆盖,更懂求职者和企业的零工市场不断增加。除了提供培训和就业帮扶,权益兜底也让求职者更加安心。比如,仓前街道零工市场建立了“薪资保障+意外防护”双重兜底机制,推行“日结岗位意外险+薪资自动到账”服务,实现薪资24小时到账率100%,意外医疗、误工费等保障全覆盖,解决零工“欠薪”“工伤无保障”等后顾之忧,让技能就业更稳定。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全省‘浙里就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求,计划在五常街道南滕社区和径山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就创服务示范点,打造家门口就创服务综合体。同时进一步布局线下繁星式零工市场(驿站),加快镇街、园区、街区服务站点(驿站)建设进度,持续规范零工市场(驿站)运行管理,不断提升零工市场服务成效。”区人社局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