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宋晗语 高庆洋) 在vivo全球AI研发中心北侧水岸边,一座名为“竹羽轩”的凉亭悄然落成,它不只供路人歇脚,更是一座由风与水驱动的“自然乐器”,与背后的巨型V字型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是城市微观美学与产城人融合的生动缩影。
竹羽轩外观如一片漂浮的羽毛,在材料选择上,建筑师范久江将余杭的竹子与当代钢悬链结构创新结合,既轻盈又稳固。同时,以在地固废制作的再生石板为“瓦”,颜色体系融入稻田、运河、良渚玉器等自然元素,形成“如羽轻飘”的视觉姿态。
最独特的是,它融合了自然元素与声音设计。音乐人、声音艺术家古冰介绍,当雨水在棚顶汇聚,垂落时水流重力会带动六组竹筒装置敲击空灵鼓,发出中国传统五音中“羽”部的幽远和声。当风动、雨落、水鸣,建筑不再是静止的构筑,而是与自然和鸣之媒,与行人共情之所。
“美学不仅是视觉上的美观,更是来自感知的丰盈,我们希望行人在这里休息时,可以通过触觉、嗅觉和听觉,获得身心放松。”古冰表示。
竹羽轩,是余杭城市建设围绕“以人为本”理念的新意和心意。余杭既要打造“未来感、国际范、创新味、年轻化”的城市重要新中心,也要打造城景融合、自然生态的宜居环境:用自然介入都市空间,重塑人与城市的关联。
“城市发展是宏大叙事,而我们希望用微观美学为中轴线注入温度,让艺术成为可触、可听、可感的城市呼吸。”中轴线开发建设工作指挥部工作人员徐海博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