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计丽艳 记者 朱云岚 景宇 )双洞线是游客游览径山寺的必经之路,而长径线沿线涉及双溪、径山、平山3个村,是村民生产生活、日常出行的重要通道。游客上径山,大部分是乘坐双洞线、长径线沿线的接驳巴士,2024年接驳量近300万人次。
这两条道路建成时间较早,受山区地形复杂、台风暴雨频发等自然条件影响,均存在边坡松散、岩石裂隙发育等安全隐患。
今年2月,我区推进实施长径线、双洞线边坡隐患点整治工程。目前,工程已顺利完工。经过精修细补,这两条保障群众出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民生道路在国庆中秋假期以全新面貌亮相。
受地质条件和极端天气影响,近年来,长径线、双洞线的路况让过往车主“提心吊胆”。
“去年,长径线就发生过山体塌方,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块、泥土让部分路段的路面完全瘫痪,交通严重受阻。”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农村公路科科长王川介绍,由于修建时间久远,加上受气候和地质灾害影响,两条线路的边坡隐患一直存在。
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今年2月,双洞线、长径线边坡隐患点整治工程启动。由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开展现场踏勘,逐一梳理隐患点位,全面掌握道路基础情况。
“我们通过现场勘察发现,早些年的边坡挡墙工艺简单。这次我们取消了之前的干砌挡墙,替换成混凝土,可靠性更高。边坡挂网也是之前做的,历经风吹日晒已经破损腐蚀。通过这次工程,一次性整治到位。”王川说。
下沉村委会听民声、走进景区听建议、踏入企业听需求……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后,最终梳理形成“急弯处置、边坡防护、通行效率”3大类问题清单,并结合清单持续完善优化,制定整改方案。
本次工程对两条道路的86处边坡隐患点进行整治,主要包括边坡防护加固、急弯改善、边沟修复、交通设施完善等,消除急弯、瓶颈等风险路段20余处,通过急弯改善、道路拓宽等措施,有效解决接驳大巴车会车难、通过效率低等问题,大幅提升往来车辆的行车安全性。
山区公路整治工程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针对工程涉及多主体、多领域的特点,区交通运输局建立了“三会三报”协同制度,即每周召开进度通报会、每月召开问题协调会、阶段召开成效评议会,施工单位每日报送进度、监理单位每周报送质量、责任部门每月报送成效。
“在双洞线路面摊铺的关键阶段,我们与文旅集团协调,暂停景区接驳车运营7天,确保双洞线整治工程按计划完工场清。”王川说。
技术创新方面,区交通运输局联合区数管局,在长径线、双洞线沿线14个边坡风险点加装自动化监测设备,这些“电子哨兵”能实时监测边坡位移、沉降等关键数据,实现对塌方风险的智能预警。
整治实施过程中,还引入村集体公司参与交通疏导,聘请当地50余位村民担任交通协管员。“我们计划引入‘民间路长’,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各部门、镇街、村民委员会及公路养护单位的管理责任,形成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王川表示。
要想富,先修路;修好路,有出路。截至目前,余杭共有农村公路1480.239公里,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100%,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比例达100%,标准化农村电商服务站建制村覆盖率达100%。随着农村公路的畅通,径山茶、鸬鸟蜜梨也搭上电商快车,销售范围从长三角扩展至全国,从“地方特产”跃升为“全国品牌”。建设于美景中的村路为旅游产业、居民出行、特色农产品产业都带来了更加畅通的渠道。